首頁>文化>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的高低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先且不論是什麼樣的事物,就拿蘇軾那首詩來說。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看山的角度不一樣看見的景色也就不同。由此可舉一返三,看一件事情的成敗,看一個人的好壞,諸如此類的不勝列舉。

這其實是個認知的問題,我們總喜歡用自己固有的認知去主觀的去判斷一件事,如果一件事沒有沿著設定的目標前進,就會認為這是不好的,且心態也受到影響,要知道我們的一生都是由很多事構成的,而面對這些事,更主要的是我們用什麼認知的心態來對待。

大多數的人認知其實都很片面,但卻往往又不自知,自以為是是大多數人固執的根源,而井底之蛙,夏蟲不可語冰,這類語言也是認知高一些的人給認知低的人下的諷刺,殊不知,這也是認知高一些的人的自以為是罷了,因為更高認知的人正站在後面冷眼瞧著呢。

人們來到世間,兩年便學會說話,認知卻是一輩子的學識,認知越深越有體會,往往越不敢說話,深深知道,一說就錯的道理,大智慧者說話都是有話要說才說,還是經過嚴謹思索後語言。

而常人說話都是有話想說,不吐不快,尤如魚刺在喉,也不管話語合不合適,聽見的人會以什麼樣的認知去接受理解,如果碰上個認知比說話的人還低的,認為你汙言穢語,那大耳刮子上來,豈不是禍從口出?

蘇軾是個心胸視野很寬廣的人,而且清楚的知道一個人看物看事看人之所以有偏差,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產生的侷限性造成的。

也就是詩中的第二句告訴我們之所以不知道事物的真相,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存在著侷限,還沒有達到看清事物本質的認知。

而要達到透過表像看本質,非得先從自身做起,人生一場,不過是場修行,蘇軾做到了,此詩為證。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那時的春節那時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