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2009年7月10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博物院承辦的“文明之旅——中國北方草原古代文明攬勝”大型專題文物精品展上,耶律羽之墓中的部分金器、瓷器等文物首次展出,觀眾獲得了大飽眼福的感覺。

這些文物早在1992年就出土了。

耶律羽之墓坐落在赤峰阿魯科爾沁旗罕廟蘇木東南如同簸箕形的山窪中,這座山巒的主峰峰尖鬼斧神工般地形成一個大溝塹,遠遠看去就像一個裂縫,所以當地人稱此山為裂縫山。

如同遼太祖的祖陵一樣,耶律羽之的墓地也是在東、北、西三面的環形山脈的凹處砌築了石牆,形成了一個佈局嚴謹的封閉式墓群。在得到報告說墓葬被盜後,考古人員趕到現場,他們藉著微弱的手電光,眼前出現了一個綠瑩瑩的琉璃世界,原來耶律羽之墓墓室的磚全為綠色琉璃磚,這在以往發現的眾多貴族墓,甚至歷代皇帝陵中都是未曾見到過的。在進入17米斜坡式墓道時,曾經遇到過約5噸重的花崗岩擋道,這墓道與長方形門庭相連。墓門以硃紅為底色,繪有牡丹、飛鳳和黃彩團花等圖案。甬道及耳室是用石條砌成的,壁畫由於年代久遠只有頂部還殘存流雲飛鶴的圖案。在甬道內發現耶律羽之墓誌,兩側就是放置瓷器馬具的耳室。雖然已近千年,但主室兩扇對開的石門,仍能轉動自如。分設在主室北壁和東壁之下的兩個棺床,北床為耶律羽之,東床為其夫人。分床葬法,與以往遼墓同床葬法有區別。

耶律羽之墓因地處偏僻躲過了女真人的鐵蹄,然而卻沒能逃過盜墓人的魔掌,耶律羽之墓的墓門前有兩扇一人多高的石門,一扇石門已被拆下,併成為盜墓者出入墓室的“梯子”,上面的色彩已被踩得無一點痕跡。另一扇完好無損的墓室石門上有彩繪的門神,如真人般大小,披甲執劍,怒目虯髯,威武驃悍,由黃、黑、紅等色彩繪成,地面上還殘留有大量的絲織品殘片。

盜掘後的耶律羽之墓裡面倖存有四季穿的衣服,有袍、內衣、襪子等,還有絲制幔帳。這些絲織品上繪有奔鹿、團風、花卉等圖案,一件夾衣的殘片上還用金線繡著一隻金光燦爛的孔雀。

當發掘工作結束時,傳來了令蓋之庸興奮的訊息,民警們經過45個晝夜的偵破工作,耶律羽之墓被盜案告破。

收繳回來的文物主要有瓶、壺類實用器,有雞冠壺、穿帶瓶、花式口碗等瓷中上品。其中有迄今為止最大的白釉穿帶瓶,通高近70釐米。還有一對胎質堅硬細密、釉色一白一黑的馬鐙壺。金器則有鐲、戒指、耳墜等,有金花銀唾盂、罐等銀器。其中還有一件金華銀龍紋硯臺,從上面寫著“萬歲臺”三字,此硯臺為皇帝御用之物,初步判斷可能是皇帝賜予耶律羽之的。並且首次發現錘擊成型再加鏨刻製作的圓口花腹金盃,圈足及內圈均飾蓮瓣紋,杯外壁鏨刻四對鴛鴦,兩兩相對,周圍飾有團花、桂枝紋;還有花式口圈足金盃,器腹鏨刻五組精美的團花海冬青圖案,圈足之上為蓮座紋內底,雙魚宛若戲水。

1992年耶律羽之墓的考古發掘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雖為重要發現,但在人們心中留下了許多遺憾。耶律羽之墓最大的遺憾是彩棺被盜墓者劈碎,如果沒遭毀壞,可能會是一個同吐爾基山遼墓一樣的彩棺。許多玻璃器皿和絲織品也已被破壞,留有的殘片難以看到原貌。

耶律羽之,祖父曷魯匣麥被太祖稱為“心臟”,父偶思也是戰功累累,均為契丹最大部迭列部首領。羽之,小字兀裡,字寅底哂。自幼豪爽不群,好學不倦,通諸部語。 “事有寓目歷耳者,終身不忘;言有可記堪錄者,一覽無遺。”文武兼備,頗有才幹。阿保機建立契丹之初,小小年紀多預軍謀。

天顯元年(926年),契丹征服渤海後,即在其地建東丹國,立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都天福城(即忽汗城),羽之任右次相,“雖居四輔之末班,獨承一人之顧命”,成為東丹國建國安邦的實權人物。

天顯三年(929年),羽之考慮東丹王和當今太宗耶律德光的矛盾以及東丹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建議將東丹國的渤海遺民遷到遼東的梁水之地。這正對了太宗的心思,嘉許採納,下詔將渤海遺民徙於東平郡(今遼寧遼陽),升東平郡為南京。渤海民眾本不願遷徙,在強制中有些逃亡到新羅和女真,有些則“保聚方隅”。耶律德光又下詔說渤海民睏乏不能遷的,准許契丹富民給贍而隸屬之。透過強遷,焚燬民宅等種種手段,終使大規模的遷民之舉得以實行。渤海民遷到遼東,置於契丹朝統治者嚴密監管之下,遼東一帶經濟因人口增多而有所發展。只是原東丹國地方不復見昔日繁盛,不少地方變成荒煙蔓草之區。

天顯五年十一月(930年),人皇王耶律倍出奔後唐,東丹國不再立國主,羽之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繼續執政八年。於會同元年(938年)進階上柱國,任東京(遼陽)宰相。會同四年(941年)八月十一日,病卒,終年52歲。諡號文惠公,並刊刻石銘,記其功德。

灰色砂岩做成的題為“大契丹國東京太傅相公墓誌銘並序”的墓誌有1210個字,儲存完好。

原文載自《知識就是力量》2011年第5期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金字塔是怎樣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