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始終奉行與人為善,總是謙讓包容,也時時刻刻顧全大局,竭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但卻仍然會遭受到各種無端的攻擊、傷害呢?
這是步入社會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折磨、困擾著我的問題。
直到讀到了《羅織經》,瞭解了書中很多關於人性的分析和觀點,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看似不合理的情況,是因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兩類人是很難透過釋放善意或者友好,而令其感動、感化的。
——
兩類人:一、
公安大學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一次節目中提到:義大利的一位叫做龍布羅梭的學者,最早提出了“天生罪犯”的觀點。
簡單來說就是:一些人因為遺傳、大腦發育不良或者大腦受損等生理方面的原因,情感能力出現了嚴重問題,從而導致其難以共情他人的感受,性情和行為上表現的殘忍、卑劣,並且在攻擊、傷害他人的時候,更加不容易產生負罪感和羞恥感。
這類人也被稱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俗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患者。
而可以想見的是,那些在平日裡的生活、工作中,無端對他人進行攻擊、傷害的人,極有可能就是症狀較輕的“無情型人格障礙”患者。
顯然,對於一個無法感受到他人善意,更加無法共情他人痛苦,大腦存在生理缺陷,只能像野獸一樣,依靠本能行動的怪物,即便我們釋放再多的善意,自然也是難以得到其正向迴應的。
不僅如此,如果不及時意識到這一點,並果斷停止你盲目的善意和友好狀態,你還有可能像一隻表現的弱小、卑微的綿羊,更加激發了狼的攻擊欲一樣,也更加會激發出這類人對於傷害你所獲得的爽快感,從而令其更加肆無忌憚,並變本加厲的對你進行攻擊、傷害。
——
二、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是王陽明著名的四句箴言。
複雜的社會活動結合複雜的人性需求,必然決定了,很多人都會因為生存,因為金錢,因為名望,甚至只是因為面子,便會被激發出相應的,或好或壞的念頭以及行為。
比如,當一位平日裡和你關係很好的同事,突然有一天要和你競爭某個重要且可以給各自帶來重大利益的崗位後,他便有可能放棄同你的這種友好關係,並變成一種帶有攻擊性的競爭姿態。
雖然,並不是每每遇到類似情況,都會產生這種負面結果,但是,面對生存底線,面對養家餬口的壓力,再加之對方又是一個認知、格局不足,素質、素養不高,利慾薰心的人,其大機率都是會忽視你曾經的善意和付出,對你發起攻擊。
——
因此,正確的社會生存觀應該是: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善良之人,但同時也必須要讓自己具備分辨善惡的智慧,以及與惡劣之人博弈的勇氣跟能力。
正所謂,對於惡劣之人無底線的寬容,就同作惡沒有本質區別。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會說了:道理我都懂啊,但真遇到小人攻擊、傷害的時候,還是莫名其妙就著了道兒,根本鬥不過啊!
沒錯,這幾乎是令每一個善良之人都感到困惑的問題。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也並不複雜。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會習慣性的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別人的想法和行為,從而導致自己做出錯誤的判斷,錯誤的行動。
這就好比,一隻狼天天算計著怎麼吃掉羊,而羊則認為這些虎視眈眈,圍著自己轉來轉去的狼,無非是在惦記那些吃也吃不完的青草。那麼,羊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想精準地識別出身邊的壞人、小人,並免遭其傷害,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定要了解,甚至是熟知上述兩類壞人、小人們的底層心理動機、思維邏輯以及做事方法。
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能夠將《羅織經》這部專門研究、探討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集大成之作”研究明白,那些壞人、小人以及他們的陰謀詭計、害人之術,自然便無所遁形了。
《羅織經》是中國璀璨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之作。
甚至,有很多人一提到它就嗤之以鼻,認為研讀它便是髒了自己的眼睛,汙了自己的人格。
它被譽為“國學版人性的弱點”,卻又同時被人稱為“害人經”、“小髒書”,其作者是唐朝著名酷吏、大奸臣來俊臣。
而來俊臣是無賴出身,因為善於告密,從而得到武則天信任,並在得勢地長達十四年裡,透過捏造罪名、刑訊逼供等方式,冤殺諸大臣,以及李唐宗室數千家。可謂是名副其實,典型的“無情型”人格障礙患者。
就連武則天在看完《羅織經》後,都自嘆心機難及,並最終對來俊臣生出了殺心。
武則天雕像
而在我看來,大家也根本不需要對研讀這本所謂的“小髒書”存在任何道德壓力。因為這其實就跟研究犯罪案例沒有本質區別。
只要內心是善良的,出發點是良性積極的,任何知識都可以成為我們捍衛正當權益,捍衛正義的武器、工具,而反過來,就算是個化學博士,如果三觀不正,邪惡貪婪,那些豐富高深的化學知識,也只能令其變成一名“絕命毒師”。
| 洞悉本質,認知世界,把握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