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現代社會,很多人時常感覺孤獨,心中吶喊著“空虛寂寞冷”。

殊不知,當我們感覺“空虛”的時候,才是最好的人生狀態,離大道更近,人生更有潛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不妨讀一讀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這句話: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即:“有”給人帶來便利,但是“無”才能真正發揮道的作用。

比如說,車輪上的三十根輻條聚集在一個車軸上,有了軸心空虛之處,車子才能發揮其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隙,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室內空虛之處,才有房屋居住的作用。

一般人,總是喜歡充實,渴望得到利益,眼睛盯著“有”看,卻忽略了“無”的作用,也不知道“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何為“無用之用”?

莊子“逍遙遊”寫道:一顆大而無用的樹,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怎麼不把它栽種在什麼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裡,然後我們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優遊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之所以不會遭到刀斧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就是因為它“無用為大用”啊!

“無”可以讓人們把“有”空出來,繼而變成“虛”;身處空虛、虛靜的狀態,才是具有無形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也是最好的狀態。

就如老子《道德經》第16章所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盡力使心靈達到“虛”的極點,守住“靜”,使生活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

可見,老子修養的方法就是“虛靜合一”,虛了就空,空了就明。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向大家描繪了一幅“空虛而優美”的畫面:路上只有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人生在世,苦且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便是我們不去主動招惹,也有許多禍患、煩心事被動地找上門來。所以說,我們要懂得享受“空虛”的閒暇時光,安心無所事事,放空心靈,反而會更加接近於大道。

就如莊子“齊物論”中所寫:南郭子綦靠著几案坐著,仰起頭向天緩緩地吐著氣,聽著天籟之音,它那離神去智的樣子真好像精神脫離了軀體,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進入了物忘兩忘的境界。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明白: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有無謂的牽掛,而最大的災禍莫過於勞心勞力、多心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無事清閒的幸福;只有心寧氣平的人,才知道多疑多慮的禍害。可見,懂得享受心靈空虛的人,便是一種幸福,而這樣的人往往比較喜歡獨處。

空虛的狀態,除了可以提升心靈的高度,讓人迴歸本我,更加貼近大道,更加幸福外,它還可以幫助人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說,你不必忙於生活的苟且和奔波,不必應付人情世故、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恩怨情仇,只需要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讀書學習、業餘愛好、學習技能),然後去充分發揮自然賦予我們的本性,努力實現人生某種可能性。

孔子說過“君子不器”,即真正的君子不能只拘泥於一種作用,其實也是告訴大家要常保“空虛”的狀態,實現各種可能性。

就像水一樣,無形無色,將它倒入杯中,它便成杯的形狀;將它倒入瓶中,它便成瓶的形狀;將它倒入茶壺中,它便成茶壺的形狀。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且,只有那些善於利用“無”,並且在空虛狀態下,能夠靜下來好好思考,繼而體悟大道的人,最終才能取得比較大的成功。

反觀大多數人,一輩子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每天都很充實,反而最終碌碌無為。這就是因為這些人只看到了“有”的眼前好處,而忽略“無”的真正奧妙與作用。

所以說,當我們感覺“空虛”的時候,不要灰心氣餒,要靜下心來,領悟大道。因為此時才是我們最好的狀態,我們的人生也更有潛能。朋友們,您認可這種說法嗎?

1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宇宙來客-巖壁上的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