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最好的答案就是,不要計較答案在什麼地方,而是活在當下。
無所謂生,無所謂往,你身處什麼的時候就安心在什麼狀態,你當下在做什麼就安心做什麼樣的事情。
有一天禪師和他的弟子到風景區旅遊,旁邊有一個人就向禪師請教說:“師傅,我可不可以向你請教一些問題?”
禪師就說:“可以啊,你想問什麼?”
這個人就問:“什麼是人生的意義,如何看待人生分分合合的問題,如果有一天我要是死了,我會去到哪裡?”
禪師聽了這個人一連串的提問,這個時候回答說:“人生的真諦就是融入任何時空,體會實踐每一個此時此地。”
這個人聽了感覺雲裡霧裡,禪師接著又說:“當生命存在的那一刻,就好像上天發給你一張八十年的旅行券,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八十年之中,自己安排自己的去處,但是千萬不能拿著這張旅行券站在原地,只是去思考八十年之後旅行券失效的問題,而更不是總在計較當自己去了這個景點之後,又錯過了另一個風景的問題。”
“無故尋愁覓恨”,這是人之本性,每個人站在當下卻活不好當下,要麼在憂慮未來,要麼在惋惜過去,但是人生的過去和未來都是空的,只有當下對於生命的感知是“實”的,而世人卻沒有足夠好的心智去享受當下這僅存的“實”,所以最後“一切皆空”。
所以說,人生最好的答案就是不要去計較答案,不要為自己當下之外的事情而苦惱,因為苦惱沒用,情緒除了會擾亂自己的意識之外,並沒有任何積極作用,與其將精力放在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上面,倒不如放棄這個問題本身,反而能節約更多的精力。
有這樣一句話:人生的精力非常有限,如果你因為一些無關的事情而分散了自己的精力,那就沒有足夠多的精力過好當下的生活。
不管是當下的事業,當下的生活,或者是當下的愛情,都需要專注的精神才能夠達到更好的目的,所以思慮過多就是對當下最好的不尊重。
只有把所有的精力聚集在當下應該做的事情上面,這樣的人生才能塑造更多的可能性。
二、在《列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杞國有一個人,總擔心天會崩、地會塌,擔心自己到時候沒有可以寄託的地方,甚至因為過分擔憂而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另個人聽到他的擔心之後,也開始擔心起來,就去安慰他說:“天是氣所聚集的狀態,沒有一處沒有氣,你彎腰伸臂,呼氣吸氣都是在氣中活動,為什麼會擔心它會崩呢?地是土塊積聚的狀態,土塊充盈在四面八方,沒有一處沒有土塊,散步行走都是在地上活動,它哪裡會塌呢?”
這個整天擔憂的人聽了如釋重負,十分歡喜,那個人看到他釋懷了,自己也如釋重負,十分歡喜。
列子聽了這件事情,就笑著說:“說天地會壞是荒謬可笑的,說天地不會壞也是荒謬可笑的,因為天地會不會壞,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既然如此,那會不會壞都只是一回事,我們活著不必知道死後的狀態,死後也不必知道生前的遭遇,未來不知道過去的事情,過去也不知道未來的事情,所以天會不會壞,我們為什麼要放在心上呢?”
對於人生來說也是如此,我們不知道未來的事情,過去的我們又無法回頭,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擔心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呢?
就像天地會不會壞一樣,壞和不壞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區別呢?既然我們的擔心沒有作用,何苦將自己的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擔憂上面呢?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覺得:那我不憂慮未來,也不惋惜過去,我就專注於自己的當下。
但是在這裡也要注意一點,就是要“活在當下”,但絕對不能“思考當下”。
因為人的意識之中存在著諸多的弊病和誤區,也就是錯誤的價值觀,當我們以主觀意識和情感去思考當下的時候,同時會產生問題。
“活在當下”,就是僅僅好好生活,完全融於當下、剎那、瞬間,沒有主觀感受際遇的好與壞,錯與對的區別,就像道家思想之中所說“以無心順其自然”的道理。
使自己的心達到清明澄澈的境界,如同平靜的一汪湖水一般,無風擾,也無水波,平靜的照出自己本來清醒和客觀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無苦無樂的實相人生。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