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不知諸位有沒有注意到,任意天體空間數值的三次方,與時間數值的兩次方均相等。如以火星為例,火星公轉週期1.88075/年的平方,約等於3.53。而火星軌道半長軸1.5236Au的立方,同樣約等於3.53。

既是說,1.88075乘以1.88075約等於3.53;而1.5236乘積1.5236再乘積1.5236,同樣約等於3.53。

但眾所周知,幾何學中計算面積使用平方,計算體積使用立方,因此我才猜測時間是二維面,空間是三維體。因為透過“笛卡爾二維座標系”也可知,x軸與y軸的呈九十度直角彼此交錯,鎖定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立起“南北”與“東西”兩個穩固的時空交錯方向,從而支撐起穩固的二維平面空間。

笛卡爾二維座標系

再透過分析“笛卡爾三維座標系”可知,z軸同樣以九十度直角穿過“南北”與“東西”兩個穩固的二維方向,建立起“上下”這條也非常穩定的空間方向面。如此,“南北”“東西”“上下”三維空間產生,這便是伏羲使用矩尺測定"四方上下"的六極之理。

笛卡爾三維座標系

既是說,現代科學對空間的認識可能存在誤區,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四維空間是在三維空間的基礎上,添加了時間軸。既在長寬高,xyz的基礎上,添加了時間軸t。但古者認為二維平面xy便是時間的平面,因此世界既不在於過去,也不在於將來,而是時時刻刻都停留在當下,停留在物質與能量交匯的剎那。

言下之意,過去的光已經逝去,未來的光還未到達,唯有當下陽光普照。

千萬不要武斷地認為我們將引力與幾何放在一起分析的做法很荒唐,因為早在1912年愛因斯坦便已經認識到,“等效原理”可以建立起幾何與引力的關係。愛因斯坦的老師明可夫斯基更是認識到,可以將時間與空間透過某種渠道組合起來,讓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與長度收縮效應可以互補,從而完成“時空度量”。因此在明可夫斯基的時空度量方法中,時間座標不但與空間座標具有同等地位,而且時空的緯度也是不四維,而是三維。

總之,時空如果不是這樣,如何解釋“參天兩地”規則中演繹的對稱現象?

而“參天兩地”的時空對稱規則,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也並不陌生,早在牛頓定義引力之前,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便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多年的天文觀測基礎上發現,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公轉週期的二次方比值相等。

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但您一定會疑惑,既然早在牛頓定義引力之前,西方科學就已經發現時空對等、對稱的問題,那為什麼沒有發現“時空一體”?因為開普勒最初定義的“行星運動定律”是:繞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執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週期的平方之比是一個常量。

開普勒只是發現,天體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公轉週期的平方的比較結果是個常量,並未意識到平方運算與二維平面運算,立方運算與三維空間運算間的表述關聯。更加沒有意識到“天體軌道半長軸”的名稱下,試圖表述其實是空間。“公轉週期”名稱下,試圖表述則是時間。這就如同現代人對“波粒二象性”的固執理解,為何波?何為粒?波是能量的表現方式,粒是物質的表現方式。“波粒二象性”揭示的不過是能量與物質並存的基本自然現象,否則燃燒質量為何會產生能量?能量聚集又為何形成物質?

波粒二象性

總而言之,現代科學的精益求精禍福相依,雖然成就了現代科學上天入地的偉大成就,但也苛刻地限制住了科學名詞的使用範圍,更加鎖死了數值在科學體系中的生成次序。絕不允許使用定義範圍之外的數值。如天文單位Au,為什麼只能使用地球軌道半長軸作為分母?又為什麼只能使用地球標準定義時空的數值?如果使用其他天體的軌道半長軸作為分母,使用其他天體標準定義時空數值又將會發生什麼?

試試便知。

假設,使用火星軌道半長軸作為分母,地球軌道半長軸作為分子進行比較,將很容易的得出“0.6563/火星Au”的數值(透過1÷1.5236≈0.6563……獲得)。

既是說,地球距離太陽的平均空間長度,約等於火星距離太陽平均空間長度的0.6563倍。

如此,將0.6563的三次方,與1.88075的二次方以乘積的方式結合,結果同樣為一。

(0.6563×0.6563×0.6563)×(1.88075×1.88075)≈1

同理,再使用火星公轉週期1.88075作為分母,重新定義地球公轉週期,將得出“0.5317/火星年”的地球公轉週期數值。既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大約為火星環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時間的0.5317倍。

如此,依然按照古學“參天兩地”規則,使用火星空間數值“1.5236×1.5236×1.5236”,乘積以火星時間數值1.88075作為分母,重新換算的地球時間數值“0.5317×0.5137”。

得數依然為一!

(1.5236×1.5236×1.5236)×(0.5317×0.5137)≈1

先前透過除算得數為一的方式證實,時間與空間具有對等、對稱的平衡關係。那麼透過乘積,結果依然為一又說什麼?說明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如同是人們對“能量守恆”的定義——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轉換。

並且還說明,時間與空間的運動方向始終相反,保持著古者早有預言的“陰陽反背”的太極形態。

古聖伏羲認為,天與地,空間與時間具有此消彼長的互補性,是一體共生的兩儀關係。

那麼何為兩儀?何又為陰陽反背?

儀者,度也。

兩儀者,兩種幅度也。

陰陽反背,此消彼長也。

1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怎麼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