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亞次大陸,印度文明以及它獨特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而佔有一席之地,印度文明不但對亞洲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也有較大影響,4000多年的印度文明同為世界文化重要遺產。
印度文明起源很早,考古發現,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就已出現在印度,至今仍不斷髮現史前文明遺蹟。比如,考古學家在北方旁遮普地區梭安河谷一帶,發現了很多用鵝卵石敲制而成的工具。在印度南方馬德拉斯地區,原始人類已經顯示出智慧,他們能夠製造石斧等其它工具。
古印度石器
隨著原始人的不斷髮展,約一萬年前,在印度河平原的西部地帶,村莊開始出現,人們開始安定群居。大家知道,群居意味著部落將會出現,而部落的發展為國家出現奠定基礎。
古老人類為了發展,不斷遷移而居,尋找更加適宜生存的場所。於是,外來移民紛紛來到印度大陸,他們有的成群結隊攜帶貨物進行貿易,強勢的則軍隊帶著自己的人民來奪佔土地繁衍生息。此外,還有一些遊牧部落,他們驅趕著牲畜浩浩蕩蕩尋找豐美的水草。外來民族大舉進入印度大陸,為後來印度的多民族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印度的母親河——印度河
他們渡過印度河,不斷向氣候更加溫暖的東向南方向推進。到公元前3500年時,農業文明已經佔據印度河平原統治地位。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期間,隨著人口繁衍和文明發展,印度河中下游開始出現大量村落,人們在土地上耕種,自食其力,同時,印度居民也不忘外出交流,這樣,早起的印度文明和中東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文明就產生了交流碰撞。
印度文明開始繁榮,在印度河流域,逐漸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城市裡街道寬闊,住房裡還有完備的生活設施,婦女已經學會了使用口紅等梳妝打扮。印章迅速出現並大量使用,冶煉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青銅業,青銅雕像等青銅器出現了。更厲害的是,印度大陸開始創造並使用文字,這催使文明飛速發展和傳播。
古印度藝術
度量衡方面,印度出現了二進法和十進法。人口遷徙交往,推進印度河文明一方面沿著印度西海岸向南印度擴充套件,另一方面沿陸路往東,向著恆河流域推進。但是,從公元前2000年起,印度河古文明在二三百年之間莫名其妙消失了。
隨著中亞的雅利安人到來,北印度進入吠陀時代。
印度吠陀文化的毗溼奴形象
雅利安人依靠武力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原住民達羅毗荼人順從為奴。幾百年時間裡,雅利安文明與達羅毗荼文明融合起來。印度教的前身吠陀教就在此時誕生。吠陀文明即雅利安文明由此興起,為日後印度教的發展和印度文明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雅利安人是遊牧部落,不種地,飼養大量牲畜作為食物。雅利安人到來後,牲畜的繁衍毀壞了農田,水草豐美的印度河流域逐漸荒漠化。
牛羊牲畜沒啥可吃了,於是,雅利安遊牧部落趕著牲畜向東,遷移到恆河流域,繼續啃草。於是,印度文明的中心,也從印度河流域來到恆河流域。
歷史興衰交替,分分合合,熙熙攘攘。公元前7世紀至前4世紀,從喜馬拉雅山南麓至半島邊緣地帶,民族眾多,彼此吞併難度較大,於是,各個國家林立。此時北印度有16個強國,都想滅了對方稱王稱霸。
摩揭陀國遺址
其中有一個叫摩揭陀的國家,貌似十分彪悍,虎視著其他較小的國家。這一時期好像中國的春秋戰國,社會劇變特徵明顯。到公元前6世紀時,印度社會思想精神大爆發,個別少數精英腦洞大開,他們探討人類精神文明世界,猶如我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一般。
這個時期,釋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而受孕,釋迦牟尼出生也很奇異,在母親的右脅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蓮花,所謂地湧金蓮。出生後的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印度偉大的覺者,文治武功,通天經地,博學多識。佛陀一朝覺醒,別妻離子,受天神點撥,經苦苦修行,終於成佛。
釋迦摩尼誕生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萬人空巷,佛經大義感動上天,天花紛紛洋洋從天空落下,所謂天花亂墜。
人怕出名豬怕壯,自古富不露財,避免招災引禍。公元前4世紀時,歐洲聽說東方的印度大陸很富裕。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心裡癢癢,夢想著黃金珠寶香料玉石,於是意氣風發揮師東進,雄赳赳氣昂昂的大軍來到恆河之濱,但看到強大的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大軍,亞歷山大大帝臨時打了退堂鼓退出了印度,但是,卻有一些希臘人留在了旁遮普及西北邊境,住下來不走了。他們帶來的希臘文化進一步豐富了印度文化。
在此時期,一個叫叫月護的印度青年,趁著亞歷山大大帝來搗亂,趁機糾兵起事,率軍不但打擊馬其頓軍隊,而且東征西戰。公元前321年,在亞歷山大撤離印度河之後不久,月護王建立奴隸制的孔雀王朝,統一了北印度。為啥叫孔雀王朝,因為他的家族養殖了不少孔雀。
古代印度美女
江山代代傳,到阿育王時代,孔雀帝國國力強盛,領土幾乎囊括整個次大陸,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制帝國。阿育王在征服位於今奧里薩邦的羯陵伽國後,面對眾多塗炭的生靈油然而萌惻隱之心,於是幡然悔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反而施行仁政,成為一代開明君主。既然實行仁政,就少不了佛教,於是,佛教大面積傳播,這少不了阿育王的貢獻。阿育王死後50年,孔雀帝國的巨車王在閱兵時,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土崩瓦解。
印度歷史學家認為,孔雀王朝所以覆滅,在於阿育王的後繼者無力供養帝國龐大的官僚體系與軍隊,導致手下大臣心生異念奪權。但是,這一時期,印度科學、文學、藝術等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成就,堪比我國大唐盛世,但是在時間上,比大唐盛世早了幾百年。早就對了,不然,何來大唐玄奘西行取經,恐怕《西遊記》我們也不會看到。
所謂盛世出文人,印度古代傑出的詩人和劇作家迦梨陀娑也生活在這一時代。舉世聞名的文化瑰寶阿旃陀石窟中的一些最精美的壁畫也創作於這一時期。公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我國東晉高僧法顯曾西行到印度求法,他看到了印度當時的富裕。但是,頻繁的外族入侵,使得印度戰亂頻仍,大大小小的國家存在於印度大陸,中央集權艱難前行跋涉。
文明與戰爭並存,阿拉伯與中亞的穆斯林侵入印度並建立政權,似乎標誌著印度中世文明的開始。印度內部的分裂不統一導致的戰亂,加上太過於富裕,這導致了入侵者頻繁來到印度,並且還能在印度建立政權賴著不走,這導致印度本土文明開始衰落。這隻能怪印度人民不善於反抗。
外敵入侵
公元7世紀時,印度次大陸“迎來”了阿拉伯穆斯林,外來的主子勢力強大,穆斯林文明壓倒了印度的佛教古代文明,但並沒有將佛教文明徹底摧毀,穆斯林文明也沒有獨樹一幟,反而使印度文明更加豐富多彩。
感覺到印度人民好欺負,統治起來也輕鬆,況且印度次大陸這地方也不錯,於是,一心想做主子享受熱帶生活的穆斯林入侵成癮。公元10世紀後,穆斯林頻繁侵入印度。打不過就做順民,不過,印度人民總是犯錯誤。因為,敵人總是從一個缺口反覆打進來,印度人民總是記不住,不修工事不築要塞,你們來就來吧。
開伯爾山口
哪個缺口呢?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旁邊,阿富汗附近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了一個天然的缺口——開伯爾山口,這個山口猶如高大城牆的一個豁口一樣。其後,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均是從這個缺口侵入印度,輪流統治印度人民。
開伯爾山口
中亞穆斯林伽色尼王朝在963年建立以後,東征打敗了印度的薩希王朝。進入11世紀,其蘇丹馬茂德竟然17次入侵印度,這也太頻繁了吧。他們大肆掠奪印度人的糧食與寺廟財產(寺廟裡金銀多),掠人為奴,以支撐其在中亞的戰事。雖然遭到各種英勇的抵抗,但穆斯林入侵者卻幾乎每戰必勝。馬茂德的接連勝利嚴重削弱了印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挫敗了印度人抵禦外敵的信心,為隨後穆斯林的長驅直入鋪平了道路。與此同時,印度教和佛教也不斷遭受沉重打擊。
這或許與印度種族較多有關,各個種族心裡只有自己,難以形成大國合力,所以抗擊外敵效果較差。其實現在,印度政府在地方的執行力也並不是很強。
當時,穆斯林侵入印度時,連殺帶砍順帶掠奪和奴役,強迫當地人改信伊斯蘭教。13世紀初,突厥人和阿富汗人也來了,他們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建都德里,統治印度約320年。
還是穆斯林騎兵厲害
按照以往入侵的慣例,隨後入侵的穆斯林同樣在印度定居下來,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們先後以德里為首都建立了5個伊斯蘭教王朝。1525年,帖木兒帝國建立155年之後,中亞蒙古貴族帖木兒六世孫巴布林乘印度分裂、德里蘇丹國日趨衰亡之際,南下攻入印度,幾經征戰,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且強大無比的莫臥兒帝國。
蒙古騎兵更厲害
在莫臥兒王朝統治中期,印度國力鼎盛,堪比我國康乾盛世,其版圖最大時囊括了除半島南端之外的整個次大陸。
莫臥兒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喜歡建築,大量宏偉的城堡、清真寺和陵墓拔地而起,聞名世界的泰姬陵則是代表。這些建築多由石頭建造,因此堅固持久,也是印度文明的象徵之一。國家強大則文明繁榮,印度各種文明再次崛起。
古代印度女奴
莫臥兒帝國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盛極必衰,1858年,莫臥兒王朝滅亡。17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不列顛逐漸強大,並在這個時期逐漸統治了印度。
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率船隊經好望角抵達印度西海岸,印度人民再次迎來新的入侵者。當時正在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等西方列強,他們紛紛把貪婪的目光轉向印度,原因在於,印度確實很富裕。
英國人來到印度
英國人最初到印度的主要目的是開展貿易,一心想著把本國特色產品和工業品換成黃金白銀。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胃口大開,轉為直接在當地剝削。他們在印度建立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三大海港,這逐漸成為印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心。到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印度完全淪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落後就要捱打,先進也帶動落後向前發展。英國在奴役與剝削印度人民的同時,也將西方文明傳入印度。印度教的一些陋俗如寡婦殉夫的薩蒂制被明令廢除。
從19世紀中葉起,鐵路與工業在印度出現,極大改變了印度人民的生產生活。英國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語教育,這對印度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但是,終有覺醒之時,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最終趕走了殖民者。
甘地
經過無數次受屈辱,印度有識之士開始覺醒,他們自覺學習和了解西方現代文明,剖析本民族文化弊端。印度開始從保守的傳統社會向開放的現代社會艱難跋涉,最終,在20世紀40年代,甘地不吃飯表示抗議,印度人民以非暴力手段戰勝殖民主義,贏得民族獨立,1950年1月26日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也正式成為英聯邦成員國,所以,英國一直很寵愛印度。
獨立以來,印度文明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在印度加速實現經濟和社會現代化之時,印度歷史悠久而又豐富多彩的文明日益顯示出巨大的價值和無窮的魅力,印度也是世界旅遊勝地。印度近現代文明是其古代文明的延續,現在,印度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已顯示出文化復興的趨勢。
印度軍隊
印度文明最顯著的特徵是宗教性。印度歷史上曾先後出現並流行過多種宗教,其中以印度教最為古老、正統,對印度影響廣泛且深刻。
多種宗教的長期共存是印度文明豐富的根基,宗教文化一直是印度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都在印度創造了璀璨文化,浩為煙海的古典書籍記載傳承了印度文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文明宗教色彩逐漸淡化。
由於歷史原因,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語言有18種之多,其中13種屬於印歐語系,4種屬於達羅毗荼語系。雖然印地語和英語同為印度聯邦的官方語言,但英語才是印度實際通用的語言。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籍和使用英語交流。印度人具有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印度軟體業的崛起,既得益於印度人的數理邏輯能力,也得益於他們的英語能力。
印度少女
印度文明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外來文化經常與當地文明交融,因此,印度文明呈現多樣性,但本地文明不滅,又呈現鮮明的地域特色。
印度人民珍視民族文化傳統。印度獨立以來的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比較平穩,傳統文化幾乎沒有在社會運動中受到衝擊和毀壞。為了保護遍地文物古蹟的歷史名城德里,印度人將它整體保留下來,而是在德里之南的荒地新建新都——新德里。
現在的印度,比較開放,他們積極吸收世界上的所有先進文化,同時不斷豐富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因此,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聯絡十分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