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隱士,何為隱士?蔣星煜先生曾說:“士不見於世。”

高敏先生在《隱士傳·序言》提到:隱士即為具有為官作吏條件而不願意為官作吏計程車人即為隱士。

由此可見,隱士就是隱居計程車人,隱士亦是士人當中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宋代文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使得這個隱逸文化進入一個新紀元。

在中國史上有兩次大的隱逸之風,一是戰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二是則積貧羸弱的宋代。而隱逸之風盛行主要與國家戰亂,社會動盪相關,但是宋朝卻反其道而行之,宋代社會相對安定,但隱逸之風卻前所未有之大發展。

隱士的類別

隱士分為天性恬淡、與世無爭、無意功名利祿、真心寄情山水的真隱士,屢次科舉不中或國家遇難的無可奈何隱士和以終南為捷徑,想投機取巧獲得功名的假隱士三種。

第一類隱士是少之又少的,由此可見,宋代的隱逸之風多是由後面兩種所帶動的。雖然宋代科舉名額有所增加,但是宋代人口也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加,仕途失意的人數不勝數,他們在多次與科舉無緣之後最終選擇隱居,做起了隱士。

宋代文風盛行,很多人更是因為國家對清靜無為精神的提倡,世人對隱士的稱頌於是便做起了沽名釣譽的假隱士,這樣自然就擴大了宋代隱士階級。

社會環境造就的隱士

社會環境會塑造出對應性格的朝代特徵,社會繁榮自然造就的是雍容華貴;社會貧困造就孤僻內斂。中國上下五千年,歷經多個朝代,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特點,宋代是中國史上不可或缺的朝代,是中國近古文化的定型時期,亦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史堯弼《策問》裡有這樣一段話:“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陳寅恪先生曾這樣評價宋代經濟文化:“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

由此可見在宋代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為隱士提供了經濟基礎,國家正統思想更是為其提供思想基礎,而宋代統治者更是對文人隱士實行各種政策,對國人文化的重視,這些社會環境都是隱士階層壯大的重要條件。

1、國家及統治者對文化教育的重視。

眾所周知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武將出生,靠武力奪得天下,但是他並沒有因此重武輕文,相反他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這個政策使得文人階級的壯大國家在教育方面,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使得國家主持建立的學校可以說遍佈全國

以前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是宋代有詩云“婦女多能詩”,在《宋詩紀事》裡面的女詩人就多達百人。

由於國家對於文化教育的重視,除了官學之外,私學也達到鼎盛,最具代表性的書院逐漸成為教育機構,開設書院解惑與進書院聽講在宋代形成了一種時尚,宋代有四大書院尤為出名,一曰嵩陽書院,二為嶽麓書院,三是睢陽書院,最後一個是白鹿洞書院。

書院制度的逐漸形成使得人們對於功利性極強的科舉制度轉到發展書院。讓人們功利心減弱,更加淡泊名利。人們不再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而是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遠離喧囂紅塵。

2、統治者實行的各種優厚政策

宋代他們對出仕的隱士賜予封號,給予優厚的待遇,文臣級別高於武將,《二十二史札記》中記載“俸祿之制,京朝官宰相樞密使月三百千,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棉百兩。”從這裡可以看出宋代文人俸祿之高。

《端明集》中亦記載“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之臣,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運轉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這裡大致意思就是基本上所有官職都是文臣

宋代開國之初,宋太祖設立鐵券,設立本朝不殺大臣與言事者,史載“歷觀秦漢,以及五代,諫諍而死,蓋數百人。而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升超。許以風聞,而無官長。風采所繫,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

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這些都使得文人風氣的盛行。隱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士,即有文化,文人風氣的盛行為其提供人脈基礎

《宋史·隱逸傳》曾記載一個隱士“賜其家帛二十匹,米三十斛”,亦有史載“歸葬終南,賜工部尚書,錄其侄世雍同學究出身。”

由此可見,宋代統治者對於不願意出仕,想要寄情山水的隱士在歲時亦是給予賞賜,讓他們生活條件變得更好,這就讓給很多的隱士更加不願意出來了。這些都為隱士階層的壯大提供了政治條件。

3、 理學的興起為其提供了思想依據

宋代儒學是融合了佛、道、儒三家而形成的新儒學,強化了人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

使得人們普遍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同時,由於融合了佛、道兩家思想,自然帶有點佛、道超脫、淡薄的印記。

道教的清靜無為,淡泊高雅的人生境界被士人所接受,宋代儒學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宋人尤其重視自身的修養,宋代儒學為他們隱逸提供了理論基礎。

前代的影響

自古以來各朝各代在建立王朝之後都是借鑑前代亦謹記前代教訓,同樣很多習俗,人們思想亦會遺留,不會立馬轉變。

前朝戰亂,則會使人們珍惜和平,亦容易受前代影響,士人受過教育,戰亂使他們無法入仕,他們便會隱居,專心修養身心,著書立作。

1、前代戰亂為其提供群眾基礎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國家衰退,晚唐更是戰亂頻發,百姓苦不堪言。猶記杜甫的“路有凍死骨”,五代十國更是傾軋不斷,百姓一直處於動盪、混亂的環境下,更多的人信奉佛教,願意出仕的人少之又少,大多士人選擇隱居,逃避戰亂

2、前代隱逸餘波

中國史上最出名的隱逸之風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出名的隱士莫過於竹林七賢。魏晉時期社會動盪,戰爭頻發,人民朝不保夕,官場上被世家大族所壟斷,與仕途無緣,因此大多士人選擇隱居避世。

而宋朝雖然實現了國家統一,但是由於中央重文輕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宋朝積貧羸弱,北有金國虎視眈眈,後有遼國趁火打劫,朝廷的無所作為使得很多士人寒心選擇隱居。

其二在官場上文人不比武將直來直去,官場各種傾軋,使得許多文人志士效仿魏晉文人隱居,宋朝隱逸之風再次興起。

3、 前朝士大夫不認同本朝

中國自漢朝開始便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官方思想,儒家推崇忠君,而宋朝統一之後,有些忠貞計程車大夫就會選擇隱居,而不是出仕。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伯夷和叔齊。同樣宋朝亦會有同類之人,就算皇帝禮賢下士,他們也不願出仕,選擇隱居,忠於自己的信仰。

宋代隱士自身

任何事情都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造成的,宋代隱士階層壯大,併成為獨立階級,自然也逃脫不了,外因與統治者,當代環境相關,內因則是隱士自身對自由對追求、受到的傳統。

1、 隱士對自由的追求

隱士對自由的追求自始至終都是其隱居的一大主要原因,在堯舜禹時期便就有巢父、許由起等,他們都是傲富貴、輕王侯的,就如同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用擔心官場傾軋,不用擔心家國大事。

史載:“崔閒,字誠老,讀書不務取進,襟懷清曠,以琴自娛。結廬於玉澗,號睡足庵,自謂玉澗道人,東坡過之因醉翁。”由此可見,隱士對於自由的追求是其隱居的原因。

2、 桃源的傳統與垂釣的傳統

東漢著名垂釣隱士嚴子陵的垂釣生活使得後世仰慕不已,亦有人追隨。史載“餘起,順昌人,樂道自守,不求聞達。當鹹平、景德之際,隱居於祥雲峰下,常扁舟往來,垂釣潭中。里人髙之,因名其潭曰“釣潭”。從這裡知道桃花源的傳統和垂釣的傳統吸引著很多人隱居

總結

隱士自古就有,各朝各代亦都存在,只不過魏晉與宋代尤其多,魏晉隱士多,掀起了隱逸之風,宋朝卻能自成一個階級,還在王朝中佔有尤為重要的地位。

宋朝隱逸之風由國家政策,統治者推崇而形成的當然經濟、政治、文化這些社會環境更是起推動作用,隱士自身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是出自本心,如果自身不願意,自然也無法形成。

前朝是其影響因素,由於魏晉的隱逸之風的延續以及前朝兵荒馬亂,哀鴻遍野的生存環境使得士人留下了心靈傷痕。

統治者對於教育的重視,人們對於知識的渴望,這無疑推動了隱士階層的壯大。由此可見,宋朝的隱逸之風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宋代隱士自成獨立階級促成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隱逸文化。

參考文獻

1、 《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

2、 《隱士傳》

3、 《中華文化史》

4、 《上神宗皇帝書》

5、 《宋代·隱逸傳》

6、 《正德南康府志》

7、 《宋史》

4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書法家歐陽詢,楷書第一,卻因容貌寢陋,常被戲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