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燈謎似乎總是和元宵節聯在一起。
元宵過去幾天了,記得每年在中央臺的元宵晚會上,幾個主持人都會在臺上說幾個燈謎助興,今年同樣也是。
照理說,猜燈謎這一物事還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只是,它再也沒有了往年的那般轟轟烈烈。元宵之夜,走在街上,往年的花燈綵門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所取代,大商場裡,也沒有了往年那些五花八門的燈謎促銷。猜燈謎這一物事,正慢慢地走向人們的記憶深處,縱有千般不捨,縱然且行且回頭,但終是如大江般滾滾東流,漸成了人們記憶裡的幾朵浪花。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當今的大資料雲計算時代,科技在爆炸式發展,一部小小的手機,顛覆了多少認知,讓多少物事無奈地漸漸消失於無形,慢慢湮沒於歲月的滄桑裡,且不說那些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行業悄悄地漸行漸遠,就說這猜燈謎,你剛出謎面,手機立刻就給出了謎底,想想看,這曾經讓多少人抓耳撓腮燒成腦殘還欲罷不能的遊戲還怎麼往下玩?
曾經的美好終成記憶。這記憶,如滾滾東流的江水,眼不見洪水滔天,耳不聞濤聲喧譁,甚至無法分辨江水的源流旨歸,它漂滿了被記憶之舟載渡的碎片和被記憶的霹靂殛滅的朵朵浪花,但這浪花讓人流連,這浪花讓人懷念,猜燈謎,就是這記憶浪花中的一朵。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打燈籠”,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漢族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猜中有獎,所以響應的人眾多,後來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節目。
記憶裡,我第一次猜燈謎還是個剛啟蒙的小學生,那年正月十五過元宵,父親對我說,我打個“燈籠”給你猜,猜對了獎你一個新書包,“謎面是牛過橋,打一字”,這是什麼字呀,想了好半天也猜不出來,媽媽就在旁邊引導我,我終於說了謎底:“這個字是‘生’呀”,“牛”字的下面加上一橫,這不就是“牛過橋”嘛,真是太有意思了。我知道,書包這個獎品,爸媽早預備好了,但如此得來,讓我不勝歡喜。
多少年後,我有了女兒,上幼兒園的那年元宵之夜,我也用我父母的方法如法炮製。我和妻牽著女兒在大十字街看花燈,路旁有小販賣十分漂亮的電池音樂小“龍燈”,女兒說要,我也打了個燈謎讓女兒猜,“打一個在水裡游泳的小動物——頭上沒帽子,說話伸脖子,腳象小扇子,走路搖得象跛子”。我剛說完,女兒就說是“鴨子”,我知道簡單,但這就是傳承。這個小龍燈,至今還完好無損地儲存在我家裡。
如果猜燈謎象猜鴨子那樣簡單,那你就想錯了,猜燈謎還真是個有難度的技術活,沒有相當的文化底蘊和急智,燈謎掛在眼前,還真讓人一籌莫展。燈謎又叫“燈虎”,猜燈謎又叫“射燈虎”。“文虎”“燈虎”即燈謎的別稱,因為猜射燈謎殊非易事,需具搏虎之力, 故稱為文虎。
還是用燈謎打個比喻吧。譬如“先寫了一撇,後寫了一橫——打一字”,看似簡單,不就一撇一橫二筆字嗎,是個“廠”嗎?錯了,筆畫順序寫錯了。應該這樣,先寫“了”,再一撇,是乃;後寫“了”,再一橫,是子。四筆寫下來,謎底是個“孕”字。寫出了謎底真的很簡單,但猜出來需要技巧。
燈謎由謎面、謎目和謎底三部分組成。“謎面”告訴猜謎者的條件,也是猜謎者思考的依據,“謎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類“事務”,是答案所屬的範圍,“謎底”就是答案了。射制燈謎,會者不難,說易還真不見得容易,它有秋千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梨花格等等多種格式。而猜謎者,真的須具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相當的基本常識,還得了解猜謎的扣字、扣典、直解、別解等等一系列的解謎技巧,猜中那一刻,有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欣欣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州工人文化館和總工會年年在正月十五舉辦猜謎活動。除總工會外,齒輪廠、油泵廠、省改、棉紡廠等幾個大廠也有舉辦猜燈謎的活動,那時候,我還是一個沒有結婚的小青年,每年的正月十四,我就開始糾結元宵節到底去哪兒猜謎。
總工會離家近,一般去那猜。猜謎從中午一直到晚上十點。文化館大廳裡,好多條細繩索縱橫交錯地拉在室內,細繩上掛上尺許長短的窄幅毛筆字燈謎,排上序號。事謎、文謎、物謎、名謎等琳琅滿目,猜字、猜成語、俗語、動植物、地名、人名、詞牌、電影名、戲劇名、中藥名......五花八門的謎目應有盡有,猜中者寫下序號和謎底,去臺邊兌獎。若猜中,工作人員拿記號筆去繩串的謎目下寫上正確的謎底,這條謎語就不能再猜了。猜中者就可以當場領一支圓珠筆,也可以領一張蓋章的獎券,積少成多兌換筆記本、開水瓶及至各種小電器。猜謎者兌獎時,往往會招來一圈豔羨的目光,不是羨慕你的獎品,是羨慕你的智商,是敬佩你有文化。
那時年輕,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猜中的一些謎語。如,“直入午門——打一字”,謎底是“闖”,有人問,為什麼是闖?我說,午時屬馬,馬入門,豈不是個“闖”字。又如“會計——打一成語,謎底足智多謀”、“不知道——打一中草藥名,謎底生地”、“空中樓閣——打一地名,謎底神農架”,等等。
猜燈謎真是一個又燒腦又好玩的遊戲。更是一種啟迪智慧、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和豐富文化生活的文藝活動,它熔趣味性和知識性於一爐,所以自古以來便喜聞樂見,代代傳承。
印象最深的是千禧年(2000年)過後的那幾年猜燈謎。那時候,社會的商業模式開始變了,商家更注重廣告宣傳。位於鹿鶴轉盤南端的隨州香江市場,有家“金海馬”傢俱大賣場,年年的元宵節前,從春節後正月初八上班一直到正月十五,在商場幾層樓內的賣場過道上,拉上幾千上萬條長短尺許的窄幅燈謎彩條,讓顧客猜謎,猜中一條獎一塊肥皂,猜中二條獎一袋洗衣粉,也可累積獎券兌換各種物品。記得累積100條可得一臺VCD、累積200條可得一臺微波爐。商場的正中,還懸垂著幾條十幾米長的紅布“謎王”,猜中一條“謎王”即可兌得50張獎券。
那幾年,妻子正在這家傢俱商場做傢俱生意,我上班一得空,便去“金海馬”猜謎。
記得有一年,其中的一條“謎王”是“王戎鑽李——打一當前國際社會熱詞”,我知道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也知道這一典故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但還是猜不出謎底。用手機搜,當時的網路答案自然是空白;回家翻書,書載“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說的是晚年的王戎十分吝嗇,他家裡種了許多優良的李子樹,李子又大又甜,所以在賣李子前,把所有李子的核都挖出鑽上一個孔,生怕別人得到優良品種的種子。一連幾天,我還沒有猜出,正月十四的晚上看電視,《新聞聯播》正在播放美俄兩國為削減核武器吵吵嚷嚷,我頓時醍醐灌頂,一拍大腿,這“王戎鑽李”的謎底,可不就是“防止核擴散”嗎。欣欣然,高興得如同范進中舉一般手舞足蹈,妻在一旁“哧哧”笑我。
那時已經有手機了,但還是模擬機,還遠未達到現在的高階智慧狀態,有些初級的智慧App,但網速慢,相容差,資訊涵蓋面也很低。手機可以拍照,我就把一些在“金海馬”現場猜不出來,在我的知識面範圍的謎語拍下來,晚上回家繼續研究,樂此不疲。
連續幾年在“金海馬”的猜謎,我成績斐然,收穫頗豐,家裡的VCD、微波爐、席夢思床墊等玩藝,都是那個時候得的獎品。隨州日報、隨州電視臺都還過來採訪過,我還意外地在老婆賣傢俱的商場混了個臉熟,一進商場大門,服務員就會說,瞧,那個“光頭謎王”又來了。
後來,隨著手機功能的越來越強大,猜燈謎的市場漸漸被壓縮到了極限。再也沒有單位舉辦單一的猜燈謎活動了,如果舉辦,現場的觀眾只要掏出手機,人人都是“謎王”。
不可避免地,在中國人無比隆重的元宵節,這曾經是不可或缺的猜燈謎活動,走入了尷尬的瓶頸,變得可有可無,在無可奈何中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但它永遠是我記憶中的美好。我依然懷念它,懷念燈謎,懷念那曾經的抓耳撓腮燒成腦殘還欲罷不能的過程,懷念猜中燈謎的那一刻,有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般的快感和欣欣然。
我在想,如果還有人辦燈謎,我第一個參加,並鄭重宣告,我不帶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