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桃花源記》
在我們的課本中,都收錄了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說是一個捕魚人意外走進了一個山洞,進去之後到了桃花源,發現裡面的人還是秦朝時候的人。離開桃花源後再來尋找洞口,卻發現怎麼找也找不見了。
按照我們現在的科學解釋來說,這個捕魚人可能是進入“蟲洞”了。所謂的蟲洞,就是連線兩處不同時空的時空隧道,它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可以讓人在極短的時間內瞬間從一個地方達到另一個地方,甚至從現在瞬間回到過去。因為蟲洞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兩種效應,因此我們平時所稱的蟲洞,準確地說應該叫做“時空洞”。
而《桃花源記》中的主人公,就是從魏晉南北朝時代穿越到了秦朝之後的時代。但《桃花源記》畢竟是陶淵明幻想出來的作品,他最終的目的也不在於講述所謂蟲洞的神異,反倒是另外兩個作品中對蟲洞有相應的記載。
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在南朝宋國劉義慶所著的《幽明錄》當中就有記載,說是在公元62年,浙江會稽有兩個叫做劉晨和阮肇的人到山上去採藥,不知不覺居然迷了路,以至於飢渴難忍。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之後,兩人終於找到了一條小溪,俯身喝飽了水,發現還有胡麻飯隨著溪水漂下來,心想上游肯定有人家,能夠給他們指引出山的路。
因此他們就跟著溪流往上走,果然發現有兩位長得傾國傾城的女子正在溪邊浣衣,一見到二人到來之後,就對著兩人直呼相公,並且將他們領進了村中拜堂成了親。十天之後,二人都開始思念家人,想要回去看看,不得已兩個女子將他們送了出去。
等到兩人到了自己的故鄉時,發現一切都已經大變了模樣,一問周圍人才知道,在這十天之中,世上已經過去幾百年了,到了公元388年了。而當年他們沿溪走過的小路,其實就是蟲洞。
無獨有偶,在南朝梁國的任昉所著的《述異記》當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說是在西晉時期有個叫做王質的年輕人正上山打柴,也是不小心迷路之後,不知不覺走到了一棵大松樹之下,發現有兩個孩子正在下棋,王質就俯下身來看,不知不覺就看入迷了,連自己的斧子都掉在了地上。
等到兩個孩子一局棋下完之後,王質才回過神來。孩子突然提醒他說,他應該拿著斧子離開了。王質這才低下頭,當他正想要拿斧子的時候,發現斧子的木質斧柄都已經完全腐朽不見了,而斧子本身也變得鏽跡斑斑,等到王質回到自己的故鄉之時,發現一切都已經變了模樣,一問周圍的人認不認識一個叫做王質的人,周遭的人通通都說,“王質”已經在一百多年前失蹤了,估計是死了。
而這兩個蟲洞事件,在後世都相當聞名。當年劉禹錫寫的著名詩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就有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裡面所說的爛柯,就是斧子斧柄腐朽的意思。
而看完兩個記載,會發現兩個記載當中的故事,都頗有共性。一個是,兩人都會迷路,這是因為蟲洞本身是一種由引力造成的現象,當引力發生異常的時候,是會直接影響人體的。而後就是兩人都走過一段路,而這段路就是“蟲洞”的通道,最後兩個人都會發生穿越的現象,而這一點,是因為蟲洞兩端連線了不同的時空,而且連線的不同時空的時間流速還不盡相同,這才導致出現這種幾百年的穿越現象。
蟲洞理論自1916年被提出之後,在1930年由愛因斯坦完善,但時至今日,蟲洞依然只是一種支援時空旅行的理論,還沒有確切的實際證據證明蟲洞真實存在。但一旦蟲洞的奧秘被人類所破譯,那麼我們想要實現時空旅行的想法將不再只是夢想。而如果有一條蟲洞擺在你的面前,你會想要去到哪一個時空,開始你怎麼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