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2013年11月5日,安徽省繁昌縣平鋪鎮新牌村村民在山地耕作時發現青銅器,縣文物局聞訊後立即組織專業人員趕往現場,對出土地點及周邊進行了實地調査。新牌村位於繁 昌縣城東南約14公里,東北距平鋪鎮約1公 裡,南距南陵縣城約9公里,東鄰漳河(圖一)

圖一青銅器出土位置示意圖

青銅器出土地點位於新牌村西南部,丘陵山脊上的末端位置,山脊略顯低矮,西北較高東南略低呈西北東南走向,此位置正處於皖南 土墩墓群一萬牛墩土墩墓群南部的邊緣地帶, 從現場情況推斷,應為一處土墩墓葬,因現場己遭破壞擾亂和常年水土流失、村民長期耕作等原因,封土已無存,原貌已改變。本次共岀土青銅器3件,鼎1件、匝1件、鈴1件,另有現場地表採集到部分印紋硬陶殘片。現分別介紹如下;

圖五 青銅器紋飾拓片(示意)

1.鈴 2.鼎 3〜5.匝

1. 鼎器身多處有青綠色鏽斑。斜折沿, 方唇,對稱立耳,垂腹,下設三蹄足,器足橫截面呈三角形,其中一足部分足尖殘缺,器底有三角鑄縫,中間有一橢圓形補釘。腹部飾四道弦紋,將紋飾分成上、中、下三組:上層飾一週小乳丁紋,中層一週直條紋,下層為一週折線 紋。口徑12.3、腹徑13.6、通高14.8釐米(圖 二;圖五,2;圖版一)

圖版一

2.匜器身滿布綠色鏽斑。器形完整,瓢形,折沿,深弧腹,腹底承三蹄足。前端流槽較長微上翹,流底呈弧形上仰,下有一短錐形突起,尾設環形平鑒,頂面呈扇形平面與口沿平齊,飾變形雲雷紋。口沿下 飾四組卷尾鳳鳥紋, 間隔加飾變形雲紋。器底有三角範縫並有澆鑄孔殘留痕跡。流至尾部全長39.2、最大口寬 23.4、腹深11、通高22.1釐米(圖三;圖五,3〜5; 圖版二)

圖三 匜

圖版二

3. 鈴器身滿布綠色鏽斑。器形完整,形如鈕鍾,鈴體碩大較輕薄,頂有半環形鈕,橫截面呈合瓦形,鈴體兩側略顯開張,口呈月牙形內凹,腔內無舌,正、背兩面以陽淺紋劃分“四” 字形界格,兩側飾複線回紋,鼓間正中、兩面均有不規則豎條形穿孔。通高12、鈕高1.8、頂面 長徑4.7、銖間長8.2釐米(圖四;圖五,1;圖版 三)

圖版三

4. 印紋硬陶殘片 數量較少,均為器物腹片,根據陶質陶色及紋飾可分為三件器物的個體,紋飾可分細複線回紋和粗複線迴文兩種, 因過於殘碎器形難辨(圖六)

圖六

此次發現是繁昌縣繼1972年孫村鎮窯上、1979年繁陽鎮湯家山、1999年赤沙新沙窯廠青銅器發現之後又一次重要發現。

垂腹鼎出土時內有黑色殘留物,器形有北方宗周垂腹鼎的特點,器體較小而輕薄,鑄造工藝相對粗糙,為皖南地區所常見器形,形制上與銅陵縣鐘鳴鄉出土的雷紋鼎和繁昌縣孫村鎮窯上出土的弦紋鼎近似但紋飾不同,像這種分別以乳丁紋、直條紋、折線紋為主題的紋飾,在皖南地區還是首次發現。

青銅匜形制與中原流行的龍形鎏匜有所不同,將中原尾設龍形鎏改為環形平鎏,這類器形也多出於皖南地區,江南地區至今未見龍形鎏匜出土。

青銅鈴中未見鈴舌,鈴體鼓間正中有豎條形穿孔,推斷當時可能有線拴鈴舌。鈴面以複線回紋做為主題紋飾與皖南地區印紋硬陶器上的複線回紋風格較接近。可見這幾件青銅器形制紋飾等均受中原青銅器一定影響,但具有鮮明的皖南地方特色。透過與歷年皖南地區出土青銅器對比,這批青銅器的年代應為西周晚期。這批青銅器與印紋硬陶同出土墩墓,證明兩者 的關係是共存的,也說明繁昌地區的土墩墓埋葬的並非都是普通平民百姓,也有部分貴族。這批器物的發現為皖南青銅文化及皖南土墩墓研究又提供了一批難得的實物資料。

1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正月十五元宵節,你應該送什麼禮物?大米也許是別人最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