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古代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遺產的一大寶庫,始終散射著璀璨奪目的光彩。然而在閱讀古代詩詞時,卻有一些需要認真對待的難點。大量運用於詩詞中的典故,便是其一。
那麼什麼是典故呢?一般釋為典例故事,常指文學作品中引用的歷史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我們在閱讀詩詞時,如果不明瞭這些典故的含義,我覺得就像炒菜不放鹽一樣,沒有味道。
因為不懂典故,讀詩之人便難以掌握詩詞的內容、意義,更是妨礙著人們進一步欣賞、研究作品。因此,要讀懂詩詞,還是得懂得一些典故的,今天就來盤點那些又熟悉又有趣的典故。
1、一諾千金
這個典故如今也是一個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季布欒佈列傳》一文。指的是許下的一個諾言價值千金;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故事也很有趣,說的是秦朝末年,在楚國有一個名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會想辦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季布做了漢朝的大官之後,他的老鄉曹邱生就過來拜訪他。曹邱生這個人特別喜歡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礙於老鄉情面,還是與他見了面,不過是打算敷衍了事。
不過,曹邱生很會察言觀色,就吹捧說:“楚人諺日:‘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間哉?……”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看來,不管什麼人,都喜歡戴高帽。
後來,這個諺語演化為“一諾千金”。為什麼“黃金百斤”變為“千金”,不大可考,可能是受成語化格式的影響,如“一飯千金”、 “一笑千金”、 “一刻千金” “一字千金”等。引用這個典故的詩詞有這麼幾首:
如唐朝李白的《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一諾許他人,千金雙錯刀。”
宋朝賀鑄的《六州歌頭》:“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
明朝陳瑚的《贈吳興公》:“我非陳孟公,君乃吳季子。千金重一諾,結交有終始。”
2、二喬
詩詞中“二喬”一語常見於與三國有關的詠史懷古作品中,借英雄美人抒寫江山故國之思。如唐朝杜牧的《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還有宋朝蘇軾的那首鼎鼎有名的《滿江紅·赤壁懷古》一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槽灰飛煙滅。
不過,蘇軾雖然也用了“二喬” 典故,但別有所喻,與詠史懷古無關。
此外,還有宋朝的姜夔《解連環》:“玉鞭重侍,卻沉吟未上,又縈離思。為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水。” 這裡是把“大喬” “小喬”作為美女的代名詞了。
3、八陣圖
“八陣圖”是古代作戰時行軍佈陣的形式。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八陣由來已久,在三國時期之前便已存在,而八陣圖則是由諸葛亮推演兵法所成。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就不贅敘了。
由於這個典故與諸葛亮有關,所以古代詩人在詠蜀地山川或三國史事時多用之;也有借這個典故比擬軍事形勢或讚揚武功的。變體有“八陣”、“陣圖”等。
如唐朝杜甫的《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還有李商隱的《井絡》:“井絡天彭一掌中,漫誇天設劍為峰。陣圖東聚夔江石,邊析西懸雪嶺松。”元朝周伯琦的《七月七日同宋顯夫學士……游上京西山紀事》:“聯崗疊阜衛神都,萬幕平沙八陣圖。”明朝陳恭尹《蜀中》:“諸葛威靈存八陣,漢朝終始在三巴”。
4、大風歌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回家鄉時作的一首歌。《史記·高祖本紀》有記載,漢高祖劉邦回到家鄉,和父老鄉親喝酒,酒興高了之後便自彈自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於是便有了這個典故。
詩詞中用此典故來詠歎劉邦的事績,或表示守土保國的艱難,有時也抒發亂世思良將的情懷。變體有“歌風”、 “沛歌” “猛士歌” “歌大風”等等。
唐朝元稹的《法曲》:“漢祖過沛亦有歌,秦王破陣非無作。”(唐李世民為秦王時有《破陣樂》); 元朝劉因的《白溝》:“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和傅若金的《沛公亭》:“坐想酒酣思猛士,歌風臺下晚冥冥。”等等。
5、馬嵬
“馬嵬”,是個地名,又名“馬嵬驛”,這個典故和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密切相關。唐朝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叛亂,第二年就打到了潼關。唐玄宗逃亡四川的途中,經過馬嵬驛時,六軍不發,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又被迫處死了他所寵愛的楊貴妃,葬在了馬嵬驛。
從此, “馬嵬”不僅是個地名,而且是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悲劇的演出場所。這個悲劇涉及到一場戰爭,關係到國 家的命運、人民的苦難。因此, “馬嵬”具有特殊的意義。
古代詩人或用“馬嵬”作標題,或在作品中用“馬嵬”二字點出其特定的含義,多用在詠史懷古、吟詠宮廷愛情生活的作品中。例如:
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顏空死處。”
還有杜牧的《華清宮三十韻》:“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
以及李商隱的《馬嵬二首》之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
6、王昭君
王昭君和楊貴妃一樣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種說法是她是漢元帝時的一名宮女。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將她賜嫁給呼韓邪單于。 《漢書·匈奴傳》: “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
還有一個說法是晉朝葛洪的《西京雜記》裡的記載:“漢元帝后宮有很多妃子,漢元帝忙不過來,就讓畫工給這些妃子畫像,他就按照影象來召幸。其他的妃子賄賂畫師,但王昭君沒有,因此沒有得到召幸。匈奴來求親的時候,昭君被選中了。漢元帝在王昭君臨行之前召見,發現王昭君的容貌可以說是後宮第一,還善應對,舉止嫻雅。漢元帝非常後悔,但是名籍已經定了,無可奈何。
唐朝杜甫的《詠懷古蹟》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另外又有《負薪行》一詩:“若道巫山女粗醜,何得此有昭君村。”另外唐朝杜牧的《題木蘭廟》:“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君。”
7、王謝堂前燕
“王謝”,指的是東晉時期豪門望族王家與謝家。他們居住在南京烏衣巷一帶。《輿地志》載: “晉時王導自立烏衣宅。宋時諸謝,曰烏衣之聚,皆此巷也。”《南史·侯景傳》記載,侯景“請娶於王、謝,帝曰: ‘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王謝”遂成為豪門望族的代名詞。
唐朝詩人劉禹錫《烏衣巷》一詩寫有:“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此, “王謝堂前燕”成了典故。用此典故的詩詞有:
宋朝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 想依稀、 王謝舊裡,燕子不知何世,向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宋朝辛棄疾《八聲甘州·壽建康帥胡長文給事……》:把江山好處付公來,金陵帝王州。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
宋朝吳文英《三姝嶙·過都城舊居有感》: 對語東鄰,猶是曾巢,謝堂雙燕?
元朝薩都刺《滿江紅·金陵懷古》: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清朝納蘭性德《金縷曲·贈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
8、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的典故出自中國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的《高唐賦》中,文中記載:“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宋玉曰:“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 ‘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辭日: ‘妾在巫山 之陽,高山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合之下。 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日朝雲。”
這個典故多用來詠懷與巫峽有關的古蹟,或寫男女情愛。變體有“襄王夢”、”巫山陽臺”、“神女”、“雲雨巫山”、“十 二峰”、 ‘雲麗”;或於“雲” “雨”二字中加修飾詞,如“斷雨殘雲” “雨期雲約”;或用鋪陳法,如劉禹 錫《松滋渡望峽中》:“十二碧峰何處所?永安宮外有荒臺。”另外還有:
唐朝李白的《清平調》:“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 枉斷腸。”
唐朝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二:“江山故國空文藻, 雲雨荒臺豈夢思。”
唐朝李商隱《有感》:“非關宋玉有微詞,卻是襄王夢覺時。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和《過楚宮》:”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夢憶中。”
9、蘇小小
蘇小小,是南齊時錢塘著名歌伎。她雖身為歌伎,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輛油壁車,遍遊湖畔山間。蘇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現於《玉臺新詠》,而《樂府廣題》也有相關記載。
後來,詩詞中把“蘇小小”作為名妓的泛稱。 “蘇小小”一語多出現在描寫杭州西湖風月,或者寫風流放蕩生活的作品中。變體有“蘇小” 、“小小” 。使用這個典故的詩詞有:
唐朝白居易的《楊柳枝詞》:“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和《杭州春望》:“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唐朝李賀的《七夕》:“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和杜牧的《自宣城赴官上京》:“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等等。
10、金屋貯嬌
“金屋貯嬌”現在一般都說成金屋藏嬌,說的是漢武帝的故事。據《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四歲的時候立為膠東王。長公主館陶把他抱到膝上問他:‘你要娶媳婦嗎?”漢武帝自然回答道:“要啊”,長公主指著下面一百多個侍女丫鬟問要不要,漢武帝都搖頭不要。後來指著自己的女兒問:“阿嬌好不好?”漢武帝這時就大聲回答道:“阿嬌好,要是能娶到阿嬌,我給她造一所黃金屋。”
詩詞中運用這個典故,多是寫宮怨或詠懷與漢武帝有關的史事。有時也藉以寫奇花珍禽。變體有“阿嬌”、“金屋”,運用這個典故的詩詞有:
唐朝李白的《妾薄命》:漢帝寵阿嬌,貯之黃金屋。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
唐朝李商隱的《茂陵》: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修成貯阿嬌。
唐朝劉方平的《春怨》: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宋朝姜夔的《疏影》: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宋朝楊億的《淚》: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曉玉壺歌。
明朝今釋澹歸的《風流子·上元風雨》:素馨田畔路,當年夢、應有金屋藏嬌。
11、荔枝
“荔枝”這個典故,還是與四大美人之一的唐朝楊貴妃有關。楊貴妃雖然死得悽慘,但先前還是非常受唐明皇寵愛的。《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乃至京師。”
這個典故反映了帝王后妃的奢侈生活。由於唐玄宗悲劇性的歷史地位以及有關宮廷故事的流傳,詩人在詠史懷古作品中常使用這個典故,諷刺、揭露宮廷的腐朽生活,表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使用此典故的詩詞有:
唐朝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宋朝歐陽修的《浪淘沙》:“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絳紗囊裡水晶丸。可惜天教生處遠,不近長安。 往事憶開元,妃子偏憐。一從魂散馬嵬關,只有紅塵無驛使,滿眼驪山。”
宋朝蘇軾的《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