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我們要知道一個地方的過去,博物館是一個不能不去的地方。
周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存狀態,他們留下了什麼,周原博物館不能不去。
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的寶雞市周原博物館,是一座建立在周原遺址考古發掘基礎上的遺址類博物館。博物館集中展示了在周原遺址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
作為古公亶父帥族南遷之後的常駐地,周原遺址承載著周人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八世紀的生存資訊。西漢以後,周原遺址先後出土了大量珍貴,精美的西周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等,發現了西周大型建築遺址。
《詩經•大雅•綿》中頌揚了古公亶父帶領周人開創基業的功績。“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是呀,周原土地肥沃,民風淳樸,鮮草如飴。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古公亶父開創了“赫赫宗周”(《詩經•小雅》)。時間湯湯而過,西周被西戎步步逼近,不得不向東遷徙。周原逐漸隱沒在黃土之下。
八百多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到了漢宣帝劉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有人在美陽發現了“尸臣鼎”,鼎上有32個銘文,記載了尸臣受周王賞賜,子孫記載了他的功績。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了這件事情,有意思的是,西漢張敞還對這件器物進行了研究考證。
到了北宋,在陝西扶風又發現了“伯庶父簋”“東宮方鼎”等八件青銅器。清道光年間,在陝西岐山禮村發現了“大盂鼎”“小盂鼎”;道光二十二年在董家村發現了“毛公鼎”,鐫刻著497個銘文,記述了毛公為周宣王治理內政的功績,這是在周原發現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毛公鼎在經過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流轉之後,1948年,被國民黨帶到了臺北故宮。
清光緒年間,在陝西扶風任家發現了“大克鼎”“小克鼎”等。此後,還發現了“大豐簋”等器物。
新中國成立後,周原不斷有新的發現。1960年,在扶風縣齊家村發現了青銅器窖藏,出土“幾父壺”“柞鍾”等39件青銅器;在扶風召陳發現有“散伯車父”等21件銅器窖藏。1963年,在扶風齊家村發現 有“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青銅器窖藏。1974年,在陝西扶風強家村發現的窖藏出土了“即簋”“師丞鍾”等八件器物。1975年,在陝西岐山董家發現的青銅器窖藏出土了“衛盉”“九年衛鼎”等三十七件器物。1976年,在陝西扶風莊白村南的青銅器窖藏中有“折觥”“商卣”“商尊”“史牆盤”“折方彝”等一百多件青銅器(其中七十四件帶有銘文)。
周原之所以發現大量青銅器窖藏,是因為犬戎侵入,貴族們沒有辦法把這些重器帶走,只好忍痛割愛、匆匆掩埋,或許還希望日後能夠捲土重來,享受這些財富。
然而,時間猶如風捲殘雲,西周貴族的那點希望化成了泡影。
倉皇出逃前的隱藏行動,保全了這些重器不被侵吞,沒有早早流失。恰好,這成為我們了解西周歷史不可或缺的一環。
周原遺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青銅器之鄉”。
多年來,文物部門對周原遺址進行了勘探發掘,勘探發掘面積超過八萬平方米,發現了召陳村大型建築遺址,鳳雛大型建築遺址,雲塘大型建築基址以及冶銅作坊基址、黃堆周人墓地等。除出土大量青銅器外,還發現了不少陶器、玉器、甲骨和建築材料。
1988年,周原博物館建立。博物館收藏周原地區出土的文物一萬多件,尤其是以史牆盤、折觥、三年興壺、十二年興壺、興盨、二式興鍾、三式興鍾等為代表的青銅器,這些器物已經成為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物,影響很大。
博物館收藏的玉璋、玉璧、玉環、玉璜、玉蟬、玉鳥、玉圭等美輪美奐。
周原博物館是了解西周生活和青銅文明的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