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詩詞歌賦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歷經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至今依舊閃耀生輝,成為華夏子孫固有的文化底蘊。

談到中國詩詞的發展,當以唐宋時期最為鼎盛,無論是體裁、修辭還是風格、神韻、意境都達到了空前的巔峰。

中國傳統詩詞意象指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

在詩詞創作過程中借物抒情是常用的手法之一,而抒情的寄體當中,又以風、花、雪、月使用的頻次最為盛。

本篇謹以唐朝詩詞為引,談談“月”在詩詞中的意象表達。

一.一輪明月,一頭掛著功名,另一頭則是濃濃的思鄉情懷

1.軍旅生活中的血色月光

唐朝的國力在同時代是冠絕全球的,不僅體現在經濟上的極致繁華,而且在軍力方面也無出其右者。

透過經年的征戰討伐,疆土日益擴張。有戰爭,就必然要出動軍隊,就會有軍旅生活。而軍旅生活又常常以詩的形式被記錄下來,令我們這些後輩能領略到當年氣勢恢宏的戰場景象。

駱賓王在《從軍行》中寫道“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他這裡所說的“漢月”並非指天上的月亮,而是指將士們彎弓射敵時弓弦的形象,描繪出一幅唐軍縱馬馳騁沙場,奮勇殺敵的景象。

之所以用“漢月”來形容弓弦,是因為詩人意氣鼎盛,決意殺敵報國。這一點從尾聯的“不求生入塞,但求死報君”可以看出這點。

又如盧綸在《和張僕射塞下曲》中寫下:“月黑雁高飛,單于夜遁逃。”描寫唐軍在一個沒有月光的夜晚偷襲了敵軍營地以致敵營大亂,敵酋敗逃的場景。

“月黑”就是沒有月光的意思,詩人沒有用“天黑”或“夜黑”而是用了“月黑”,就是在明暗之間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渲染了當夜的深沉及肅殺。後人常用“月黑風高殺人夜”,描繪這種充滿殺氣的暗黑場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是李賀的詩作。茫茫的大漠中,沙子如雪一般堆積,遠處的燕然山上,彎月如鉤掛在山側。

本來荒涼空曠的邊塞景緻,卻被詩人寫出了典雅優美的意境,可見邊塞是詩人內心向往的理想寄託,所以不見苦寒孤寂,反而別有一番豪邁的氣韻。

從下句的“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來看,這首詩寄予了詩人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願望。此時此刻,燕山之巔的一彎月,在詩人眼中充滿了血色。

2.背井離鄉,唯有明月能寄懷。

既然有徵戰,就必然有人要離鄉背井。這些遠離故土和親人的將士,在長年累月的軍旅生活之中,思鄉之情與日俱增。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這份情感愈發濃烈,在那個通訊欠發達的時代,他們唯有將感情寄託於皎潔的月光。

諸如孟浩然筆下的“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遊俠兒”;岑參筆下的“萬里鄉為夢,三邊月做愁”都很真實地反映了這份情感。

唐人除了因為從軍而離鄉之外,還會因為戰亂、仕途或者遠遊等緣故而長時間離開家鄉,與親人久別,他們的思鄉情切與邊塞將士並無分別。對於這種情感,最直白的表達莫過於李杜。

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異鄉的遊子啊,無論何時何地,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故鄉的月才是最明亮的。

二.月有圓缺,人有離別,無盡相思月明中

1.月光下的真摯友誼

唐人豪放,對友情極為珍重。在唐詩當中留下了大量送別朋友或想念朋友的作品,其中不乏是在月下所作。

王昌齡在芙蓉樓送別友人時寫下了“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的詩句,將離別時的傷感推向了頂峰,又以明月比喻友情澄清高潔,情感真摯動人。

陳子昂在與友人做別的宴席上寫到“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月光被高大的樹叢所遮擋,那皎潔的清輝也隨之消散,正如與朋友離別時的心情一樣暗淡。

尾聯中的“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更凸顯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可見月下作別更增添了一種冷清的傷感,皎白的月光,寓意著長存的友誼和深深的念想。

2.月圓容易相思苦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世間最綿長的苦楚要數相思。性格一向外放的唐人對情感的表達也從不掩飾,為後人留下許多佳作。

孟郊在《古怨別》中寫下“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的詩句,刻畫了一對情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場景。

月亮的溫柔和浪漫,使其成為愛情和情思的象徵,這一點在東西方都非常的相似。在沒有音像通訊的時代,月光承載了無數的愛意和想念。李商隱是唐朝的情詩裡手,他的作品中就不乏以月為素材描繪相思之情。

在《端居》中有“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的句子,以抒發離鄉思妻的心情,以及孤身在外的愁緒。又在《錦瑟》中寫下“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樣的纏綿悱惻的動人對仗。

三.月光,最是能撫慰心靈的創傷,給予人思考的智慧

1.孤獨寂寞無人知,唯向月傾述

孤獨寂寞一向是文藝創作的靈感源泉,很多文人都是在極度落寞的狀態下寫下了不朽的篇章。而冰冷的月色無疑為這份孤寂增添了一筆神韻。

張繼在安史之亂時南行避難,在途經蘇州的那個夜晚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楓橋夜泊》。

詩人在深夜凝望月落星沉,在逐漸黯淡的月光之中,羈旅的孤獨感油然而生。又因前程未卜,心中煩惱,輾轉難眠。

劉禹錫當年被貶官至朗州地區,一次深夜時來到江邊,在冷冷的月光之下,孤身聆聽湘妃的怨曲,想到自己和屈原一樣蒙冤受饞,便仿照瀟湘曲。

填一詞名曰《瀟湘神》,其中就有“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一句,語句中充滿著哀怨和憤恨,落寞失意之情溢於言表。

唐朝文人中大起大落之最當屬李太白,得意的時候可以視君王之命為無物,讓太監總管為他挽鞋;到了落魄的時候後,陪伴他的只有花間的一壺美酒以及天空高掛的朗朗明月。

好在他天生是個樂天派,沒地位又怎樣?沒人前撲後擁又如何?

本仙可是有酒、有月、有大作。於是乎,滿滿的斟上一杯,隔空一捧,來了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這篇大手筆就在朦朧的月色之中誕生了。

2.月光下的思考

月的清輝能讓人冷靜,人一旦冷靜下來便可以專注思考。賈島一次訪友不遇,寫下了《題李凝幽居》。當他寫到門前的場景時,就開始猶豫了,到底應該是敲門好呢,還是應該推門呢?

這讓他糾結了好一陣子,經過反覆的推敲都沒有結果。他站起身來,向池邊走去。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樹梢,柔和的冷光籠照著池邊,也包括賈島。

剎那間,他頓感心胸豁然開朗,管他世人如何看待,迴歸本真方是自然之道。於是乎就有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傳世佳句。

到了唐朝,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相當普及,甚至還透過傳播輻射周邊地區。唐詩中也多有對禪學思想的融入。

錢起在送別日本留學僧人回國的時候做了一首詩名為《送僧歸日本》,其中就有“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的對仗。

禪學認為人世間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空空幻想而已,此處以水中之月來詮釋佛法,恰得妙領。後人也常用鏡花水月入詩、入聯來構建靈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或比喻虛幻的景象。

3.唯有月光,方得寧靜,又為之欣喜

唐人的豁達也是歷朝罕有的,縱使他們仕途不順,頻遭劫難,也依然能夠泰然處之。那些表現在字裡行間的詩句,就有不少沉浸在月色之中。

劉禹錫離開朗州後又經歷十餘年的起伏貶謫,在往和州赴任的水路上經過洞庭湖。在夜遊君山時,見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安詳靜謐,充滿和諧之美,於是提筆寫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佳句。

月光撫慰著詩人疲憊不堪的心,使其如同無風的湖面一般平靜。人生中諸多坎坷和不如意在此情此景中皆沉入湖底,只留下月夜湖光山色的美景和清奇的雅趣。

白居易在黃昏時分遊曲江,此時正值深秋,初月一彎在殘陽的餘暉襯托下掛於西面低空,露水在柔光之下清澈閃爍,營造出一種安詳寧靜的氛圍。

這令我們的詩魔直呼可愛,於是有了“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千古傳唱。這一晚清幽的月色,讓詩人的心情愉悅到了極點。

4.從月色中領悟的境界

對於全世界的詩人而言,月亮就像一位無聲的導師,雖無華麗的辭藻,卻能引導人思考,給予人啟迪。在這方面,王維的受益可謂良多。

他在《酬張少府》中的“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一聯,利用月光琴影之雅刻畫出山林的靜謐幽深,從而表達自己不求名利、清高自潔的人生態度。沈德潛曾評述道:“宕出遠神也。”

又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聯,描寫雨後的月光從松林的間隙中撒落到石上的泉流之上。

結語

詩詞的妙處在於意境,由所描繪的景象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成。意境又分為兩個層次,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現心境,而後欣賞者透過形象來領悟。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用以寓意心境的景物或是器物都非後世人們所熟知,例如香爐、絹扇等物件。又或者是這些物件還在,但當年的名稱到了現在已發生了變化,例如荇菜、促織等等。

這對我們透過古詩詞領悟作者的心境形成了諸多障礙,但月光則不一樣,她是亙古不變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月亮和古人看到的並無不同。

因此,大家是否發現,凡是以“月”為素材的詩句,理解起來要容易得多呢?正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對於我們的文化傳承,我們的文明傳承,“月”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飛花令·月》

2.《唐詩別裁》

3.《圍爐詩話》

4.《唐詩箋註》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正月二十一“穿天節”,想要甜甜的戀愛嗎?別說沒提醒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