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暑假總是看《西遊記》,百看不厭,鄰居將西遊記錄下來,每次看都是新鮮的體驗。
《西遊記》成了暑假生活最美好的陪伴,但是在看《西遊記》時,唐僧經歷艱險到了雷音寺,佛祖也同意傳授唐僧真經,為啥佛祖派遣的兩個和尚還要“人事”。
小的時候覺得這兩個和尚好貪婪,總是想著索賄,佔唐僧的便宜。走進社會才發現,兩個和尚的做法並沒有錯誤。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僅僅經不行輕傳,亦不行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運用。”
可見,佛門弟子也是需要衣食住行的,如果賤賣後續沒錢運用。
這裡有一個智慧財產權問題,為啥國際上一直打擊盜版,因為正版產品的研製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投入很多時間精力,但是最終沒有轉化為成效,那麼誰還願意繼續開發正版,都等著享受盜版的免費。
正版的發行需要後續維護和不斷完善,如果大家一味享受盜版,那麼正版的人員肯定沒有精力和心思繼續開發正版工作,這是就是為啥國際上一直在保護智慧財產權。
同理,佛經也應該享有智慧財產權,雖然那個年代沒有智慧財產權這個概念,但是道理是相同的。
戰國的時候,魯國有一條法規,那就是隻要贖回在國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魯國就會報銷一切贖人費用。
這時子貢正好遇到了魯國人在外國成為奴隸,於是幫助這個奴隸贖身,並且宣佈不需要魯國報銷費用。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十分震驚,告訴子貢,如果這樣做,那麼以後誰還會贖回魯國人,誰還會保護在國外深陷困境的魯國人。
好多時候不能將道德標準制定得太高,不然眾人趕不上,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很有錢,可以向子貢一樣做奢侈的事情。
二、捨得捨得,先舍才得對《西遊記》有過深入瞭解的人,應該知道兩個索賄的和尚都不是一般人。
這兩個和尚阿難、迦葉都是佛祖的高徒,並且他們都出身不錯,對於財物並不是貪婪之輩,況且經受佛門教育,早已經戒掉了貪念。
既然修行如此高的和尚,為何還兩次堅持向唐僧索賄呢?
這兩個有修行的和尚不光是履行“經不輕傳,法無空去”的教義,更多的是也在考驗唐僧的修行。
之前,觀音菩薩等為了考驗豬八戒的色念,專門變身美女,考驗豬八戒是否可以經受美色誘惑,以此來教育豬八戒。
這時,佛祖的兩位高徒也在考驗唐僧,看看此時唐僧如何應對,是否可以為了真經,不顧身外之物。
在第二次取經過程中,唐僧終於獻上了唐王賜予的紫金缽,換取了有字真經。
一路上唐僧師徒吃飯化緣全靠這個缽,同時又是唐王賜予的寶物,唐僧肯定十分珍惜,但是為了真經,唐僧的心愛之物也可以奉上。
可見唐僧求經,已經十分心誠。
有些時候,一些女方家長也會設定一些障礙考驗男方,其實只是想了解對方的心意。
作為見多識廣的如來高徒,又豈會貪圖一個紫金缽。
三、執行規矩,接受衣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非常講究禮儀的。為啥國與國之間交往,需要有儀仗隊,需要奏國歌,因為需要禮儀。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按規矩辦,雖然規矩是用來打破的,但是沒有規矩的環境會十分混亂。
個人辦事也好、國家交往也好,都需要有規矩和禮儀。如果沒有按規矩辦事,必然會導致主辦方的不滿。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尊重。
唐僧出行取經的時候,觀音菩薩贈與了唐僧禪杖和袈裟,這兩件都是至上的寶物,因為袈裟珍貴,還遭到了黑熊怪打劫。
如今,唐僧不辱使命,經歷磨難,取得真經,是否可以獻上自身心愛的物件,也是一個禮儀。
佛教裡衣缽都是重要的信物,之前,佛祖“拈花微笑”將衣缽傳授給摩訶迦葉。所以,唐僧獻上紫金缽,正好應了“衣缽傳人”的要義。
唐僧履行了規矩,獲取了真經,後續可以大力弘揚佛法。
世上很多事情不是點化的,而是需要開悟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當開悟之後,可以更好理解佛經、人世間種種要義,這也是修行之人所倡導的。
四、目標堅定,心無旁騖無論是知識獲取,還是拜師學藝,如果光想自己,不想付出,必然難以久遠。
一個自私的人,必然不被社會認可,也難以駕馭佛經的奧秘。
唐僧師徒經歷千辛萬苦,肯定知道佛經的重要性,如今事情已經搞定,如果糾纏於“人事”這樣的小事不放手,如何履行弘揚佛經的重任。
社會中,總有不知輕重的螳螂目空一切,喜歡挑戰獅子的權威。作為獅子,它的目的不是戰勝螳螂,而是做森林王者。
在大事將成之際,如果在“人事”這樣的小事上糾纏,最終影響了取經大業,如何給徒弟交代,如何給唐王交代。
最終給唐王說,陛下,我們經歷千辛萬苦,已經見到了佛祖,但是佛祖的徒弟,向我們索賄,我們一氣之下回來了。
請問,這樣的氣度和辦事方式,能夠駕馭弘揚佛經的重任嗎?
目標永遠清晰,知道自己的追求和方向,遇到一些小事不計較,是成就大事的前提。
唐僧師徒可以跟法力高強的妖怪動手,但是不能因為“人事”和佛祖徒弟鬧掰,孰輕孰重、瞭然於心。
只是社會中,好多人糾纏身邊小事爛事,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天天和一些雞毛蒜皮計較爭鬥,最終成了一個雞毛蒜皮的人。
後記本文為個人理解,難免有不足之處。因為研透《西遊記》需要對佛經、佛法有很深理解,才能更好地做出解釋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