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引言

嘉靖七年(1529年),五十七歲的王陽明在還鄉途中病逝。臨終之際,弟子們詢問他可曾有遺言,他說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啊,一個一生都坦蕩光明的君子,還要說些什麼呢?此時的一切言語,都已顯得多此一舉。

他的一生傳奇跌宕,從生而不凡到夜讀諸子,再到格物致知、新婚之夜失蹤、龍場悟道、得罪劉瑾、平定寧王叛亂等等故事不勝列舉。

在這些故事中,王陽明展現給我們的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完美一面,他不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而是知行合一的聖人。而他對於“聖賢之路”的親身踐行所帶來的示範性作用,在指引後人心向光明上亦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一點上,從王陽明科舉落第時所作的一首詩中便有著完美的體現。

少時便語出不凡,身體力行

科舉制自隋大業元年實行之後,便逐漸成為了眾多學子們晉身仕宦的唯一途徑。於是,歷朝歷代的學子們無不窮首皓經,至老不倦,以期能夠金榜題名。登科之喜,自然而然地也成為了人生八喜之一,成為了諸多學子人生中的第一等事。唐朝詩人孟郊甚至在登科後寫下了人盡皆知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句,亦可足見這登科之後他的喜悅之情已是溢於言表。

但這登科及第就一定是人生中的第一等事嗎?

在我們常人看來,自然如此,可在王陽明看來卻恐非如此。而王陽明有此認識時,尚不過是孩提年齡。

一日上課時,他向先生提問“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先生在思忖之後,答曰:“唯讀書登第爾。”可王陽明聽罷卻給出了反對意見——“登第恐未為人生第一等事,或讀書做聖賢爾”。

這句話聽罷先生已是目瞪口呆,小小年紀便要立志做聖賢,其志不可謂不大。當然,我們不禁要多說一句,誰的童年時又不曾立下過大志呢?

而要實現大志,關鍵是要身體力行,這也是我們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那麼王陽明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此之後,這個生而不凡,五歲才開口說話的孩子,所讀所學的書目中不再只是四書五經,而是諸子百家、佛道儒的經典,甚至於對於排兵佈陣、兵法韜略他亦是是時刻鑽研。

為此,父親王華——這位前朝的讀書第一人狀元,不只一次“責備”兒子的這種“不專一”。但對於王陽明而言,科舉及第比之“完善自我”似乎就是要差得多。對於父親希望他能夠如他一般高中的願望,他甚至反駁到“狀元之名,不過一代光耀,而做聖賢自然可以光耀萬代。”

為此,在史書之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15歲的少年眼見農民起義迭起,就屢次向皇帝進獻平定之策的王陽明,看到的是一個15歲便遊歷四方的王陽明。

他不僅知道自己的方向、目標,還真正地做到了身體力行。

為此,17歲時他的新婚之夜中,因為向一道士請教而誤了洞房花燭的良宵;為此,18歲時他在聽聞大儒婁諒講述的“格物致知”之學後,親身去“格”了竹子。

……

科舉考試落第,一首詩驚詫世人

而他在科舉考試落第後的所作之詩,亦是這種人生態度的體現,更是令時人歎為觀止。

作為一個少年時便已經才名外顯得天才,一個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世家子弟,對於王陽明而言科舉登第其實本是易事。可偏是這等“易事”卻讓王陽明“搞砸了”。

就在王陽明鄉試得中舉人之後,次年的會試中王陽明卻慘遭落第。

這下對於身為父親的王華而言,自然是害怕一向自恃有才的兒子會“遭不住”,於是便想方設法地帶兒子參加各種聚會“散心”。但事實上他卻不知的是想著成就“聖賢”的兒子對於科舉落第這件事並不以為意。

就在王華帶著王陽明出席一次文人聚會時,內閣首輔李東陽對於這個滿腹才華的後輩自然少不了鼓勵之語。

“來科定能高中狀元!不如提前寫一首《來科狀元賦》吧!”

對於這樣的“客氣之語”,王陽明毫不客氣揮筆便寫下了《來科狀元賦》。在看罷了其文後,眾人無不驚訝,紛紛稱讚他的天賦才能。但是木秀於林,有人讚揚自然也會有不少詆譭之人,他們直指這首賦中的王陽明目中無人。

而三年後王陽明的又一次會試落榜,似乎也助長了這些看低王陽明的人的氣焰。可就在父親王華的勉勵以及這些人假惺惺的安慰中,王陽明說出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話語。

“士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你們以科舉落第為恥辱,而我卻以因為科舉落第懊惱為恥辱。世人常說“語出非凡者,即是非凡人”,而王陽明顯然就是這樣一個非凡人。他有的是“聖賢”之志,而非簡單的旁人看來的科舉之志。

就在落第後,王陽明毫無沮喪之意,甚至還邀三五好友下棋對弈。28歲時,王陽明第三次科舉考試,終於得中。而這時的明朝朝堂之上,宦官劉瑾權傾朝野,百官攝於其威無不噤若寒蟬。

可王陽明卻就是要站出來,於是他成為了一個“有辱斯文”被當庭廷仗的文人。父親王華也被牽連貶謫,他自己更慘被流放貴州龍場。

歷史就這樣“寵幸”了龍場,在龍場他“悟道”了。

其後,他平定江西盜患;又在正德十四年面對聲勢滔滔的寧王叛亂時智計百出,一舉而定;又立院講學,總督兩廣……

直至在57歲這年,他有感於肺病加重上書告老還鄉,可未待歸鄉便溘然辭世。

小結

對於這位“聖賢”,明穆宗朱載垕稱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而即便是在日本,他亦是因為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的完美形象擁簇眾多,東鄉平八郎稱“一生俯首拜陽明”。

他用身體力行,做到了他少時的“聖賢”之志。

9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關於姜太公祖居以及大逢所在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