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明初著名文學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徵聘,任江南儒學提舉,後負責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中途病死於夔州。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他的著作頗多,尤擅散文,其作品從容簡潔,善於變化,曾被劉基推許為“當今文章第一”,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文憲公全集》。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qú)塘、灩(yàn)澦(yù)之虞。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lěi)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yǎo)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慄。
1、劍閣:縣名,在四川廣元,因劍門關矗立於縣北,故自古即有“劍門天下險”之稱;棧道: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複道; 2、瞿塘:即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灩澦:即灩澦堆,是長江江心突起的巨石,位於瞿塘峽口,舊時為三峽中著名險灘,1958年整治長江航道時將其炸平; 3、累:連續;旬日:十天;巔際:山頂;是說接連十多天也爬不到山頂; 4、杳:深遠;窮:盡頭;是說峽谷幽深,無法測出它的盡頭; 5、掉慄:顫抖的樣子。
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1、波惡渦詭:波濤洶湧,漩渦隱秘難測; 2、失勢:失去常態,此指偏離航道;尺寸:形容很短的距離; 3、糜碎土沉:此句是說船被撞得粉碎,像土一樣沉入江底; 4、仕有力者:指做官且很有財力的人; 5、材有文者:指有才能而且文才出眾的人; 6、嗜奇之士:指熱愛山水 名勝的人;恨:遺憾。
天台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yuàn),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zhuó)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
1、天台:縣名,位於浙江省東部; 2、中書左司掾: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宮,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中書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屬官的通稱; 3、擢:提拔; 4、照磨:指揮司的屬官,主管文書。
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遊眺(tiào)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
1、揚子云:揚雄,字子云,前53年~18年,西漢著名辭賦家、思想家;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諸葛武侯:即諸葛亮; 2、遊眺:遊覽; 3、射:射覆,酒令的一種,在甌、盂等器具下覆蓋某一物件,讓人猜測裡面是什麼東西。
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於山水之助者侈矣。
1、以例:按照慣例;自免:自請免官;明制,官員任滿(一般為三年)之後,需經考察,然後按考察情況決定去留升降; 2、侈:多。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dài)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mào)矣。欲如庭學之遊,尚可得乎?
1、顧:只; 2、暇:空閒; 3、四方兵起:指元末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反元戰爭; 4、無所投足:謂沒有能去遊覽的地方; 5、逮今:及至今日; 6、極海之際:一直到海的邊際,意謂四海之內; 7、齒:年齡; 8、耄:高齡,古稱指八十至九十歲。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mò)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1、顏回:名回,字子淵,尊稱復聖顏子,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原憲:字子思,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2、充然:形容盛大貌; 3、得無:莫非。
《送天台陳庭學序》全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qú)塘、灩(yàn)澦(yù)之虞。跨馬行,則竹間山高者,累(lěi)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yǎo)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慄。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yuàn),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zhuó)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遊眺(tiào)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於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dài)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予齒益加耄(mào)矣。欲如庭學之遊,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mò)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清 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評:
先敘遊蜀之難,引起庭學之能遊,是正文。繼敘己之不能遊,與前作反襯。末更推進一步,起伏應合,如峰迴路轉,真神明變化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