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甘谷地處“甘陝之關鎖,益梁之咽喉”,加之山皆復嶺,古時多民族聚居,戰亂頻繁,因而境內堡寨較多,僅清鞏建豐《伏羌縣誌》記載的堡寨就有8個,即東黃羊堡、山寨堡、 石峽堡,西五十里小樂門門砦、西南五十里關家砦、尉家砦,西三十里朱圉保、西四十里見龍堡,“五堡垣墉傾圮,舊 址猶存”。

據不完全統計,現甘谷境內遺留土堡尚有200多個。史料載,北宋在西北對西夏一貫採取守勢,在邊境地區構築城關、堡寨500餘所,敵樓、籬笆、門橋、寨柵均以木製。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在吐蕃斯敦所獻伏羌南市地,置伏羌砦,並築壕柵380裡。

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秦鳳路副都總管楊文廣,在安遠寨以北四十里楊家城子地(今大莊鄉城子村)新築大甘谷口砦,曰“甘谷堡”,又名篳篥城,甘谷城共領隴陽、大甘、吹藏、隴諾、尖杆五堡。 另據《續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載,熙寧元年( 1068年)七月,秦州所築大甘谷口砦,曰甘谷城。篳篥告竣,秦州三陽、伏羌、永寧、來遠、寧遠諸寨皆在近裡。 神宗熙寧三年( 1070年),改伏羌寨為伏羌城,領得勝、榆林、大像、芳園、探長、新水、檉林、丙龍、石人、駝項、舊水11堡。

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縣令李灌加修伏羌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縣殷兆燕加修城池。 民國5年(1916年),邑人田駿豐重修伏羌城,此年四月告竣,城周圍5裡,高2.5丈,護城河深寬各1丈,設東西南北磚砌城門4座,牆堞1188個,:共支錢11000餘緡(串)。 新中國成立後,縣城城牆陸續拆除,僅留西城門及西城牆一部分 , 2003年7月,舊城拆遷改造時,西城門也被最後拆除,數百年古城僅有西南一角存焉(今甘谷縣西關便民市場)。

甘谷堡砦數量之多,佔地之廣,堪稱隴上一奇。在宋代,甘谷處於西部邊境,蕃漢雜居,戰事頻繁,境內多置堡、寨,操兵練馬,以保安寧。據《宋史•地理志》載,秦州轄4縣1監2城7寨3堡,城、堡、寨遂成為與縣平級的一種地方建制,因而堡寨具有行政和軍事雙重管理職能,既管軍,又管民,戰時以軍為主。 從宋代安遠寨殘留城牆痕跡看,安遠寨大城佔地21.13萬平方米,小城佔地8.75萬平方米,甕城佔地1764平方米。

甘谷土堡多居山尖,依勢而建;或圓或方,以方居多。其堡牆寬6米,高10米,般佔地10餘畝,大者數十畝,禮辛下堡子,現內有居民30餘戶,至今堡牆完好。 甘谷土堡兼防禦攻擊功能於一身,堡牆上築炮臺4~6個,炮眼20餘個,堡門均設雙道,木門扇外面用恢皮包制堅固結實。堡牆由四方群眾用裹筐背土夯築而成,上裝土炮。土炮用鐵皮製做,內裝沙石、火藥.1米長.圓柱形,直徑5釐米-10釐米。遇兵變或匪徒搶劫時,村民集中於堡內,緊閉堡門由個別群眾在堡牆上巡邏放哨、以觀動靜.發號施令,指揮戰鬥。

甘谷土堡多系明末清初清末至民國初期所建。《甘谷文史資料》載民國3年(1914年),白朗軍第二次從甘谷西川進城時,城門緊閉,軍民鎮守甚嚴並備有殺傷力較大的土炮“九節靈”。白朗軍正面攻城不下,便深人四鄉毀壞民間財物,後路過張家村時,在堡壕邊發現兩具先哨人員屍體,一怒之下,開槍攻打堡寨,堡陷,群眾逃跑時被白朗士兵打死6人,並將逃至孱孱溝的數十人殺害。

甘谷土堡的產生,民間留有很多傳說與順口溜。這些順口溜與民間傳說反映了當地群眾的辛酸與痛苦,也給古老的土堡增添了濃郁的傳奇色彩,如“黃羊堡上拉力人,石峽堡上盛血盆”等。黃羊堡位於六峰鎮覺皇寺村東南山頂,民國3年( 1914年)白朗軍攻伏羌城不下.遂東移川道區、見天下大雨,黃羊堡里人(轄牛家壓、覺皇寺、石灘三村群眾)整合民力.連夜奮鬥,砌築堡牆。第二天,白朗軍遠觀堡牆已築好,倒吸一口冷氣,認為黃羊堡人力量大,不敢攻打,遂至石峽堡攻破堡門,殺死民眾,慘不忍睹,石峽堡人全部遇難。 大石鄉傳有:“下堡砦,紫禁城;上堡砦,馬踏平;付家堡砦一盞燈,王川堡砦盛血盆。”下堡砦”為清乾隆時建,位於大石中心小學門前,堡內原建一 財神廟,堡北為水壩。下堡砦旁為窯洞系貧民區。 據說:民國年間,有土匪欲攻此堡,堡牆放哨人員因守夜疲勞熟睡,后土匪到來時,堡牆鳴鑼驚四方,地方群眾及時躲避,倖免遇難,當地人認為是堡內財神顯靈的原因。“上堡砦”修築於清同治年間,位於謝家村東,與下堡砦稱為大石兩顆印。 “付家堡”位於黃坪村南山頂,堡內建有龍王廟,夜間遠眺時,堡牆一紅燈,似龍王守夜巡視,護民一方。“王川堡”在王川村,據說民國時,馬廷賢領大隊人馬路過王川堡,因堡牆放哨人員錯估形勢,一炮打死馬部一將領,此事激怒馬部將士,遂下令攻堡,堡破後堡內群眾全部遭難。 磐安亦有類似順口溜:“三十鋪下一盞燈,五十鋪下紫禁城,石家窯下雞眼睛,四十鋪下盛血盆。”“五十鋪下紫禁城’是指磐安南山寺堡,據說白朗軍攻打該堡門,因堅固無法開啟時,採取火攻,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堡.內群眾--齊跪身向祖師爺求救,頓時烏雲滾滾,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澆滅了兇兇燃燒的大火,白朗軍認為是天意,遂棄堡而走,而地方百姓認為土堡堅固,有如紫禁城。“三十鋪下一盞燈” 是指朱圉山堡,因其位居高峰,戰略位置險要,遇兵變點火於堡內,則渭河川道區及南北兩山群眾皆知,如一盞訊號燈。 “石家窯下雞眼睛”是指石家窯堡隨山坡而築,前低後高,一遇兵變,能守能退,亦能及時躲避。“四十鋪下盛血盆”,是指該堡被回軍攻破後,堡內人全部遇難,血流成河。四十鋪堡為漢朝所建,是縣內興建最早的土堡之一。 清咸豐壬戌科武進士金山鄉下店子村人王樹德,同治年間因回民叛亂,遂拿大刀在村堡迎戰,在水家岔村廟兒保激戰時落馬捨身。據說,王進士死後,託夢於鄉民,讓廟兒堡群眾染黑橡,鐵繩扎穀草人,用火攻回軍,回軍挖堡牆出現洞[時,被堡內燃燒的穀草人嚇跑,鄰村周家堡內群眾因未採取措施遇難,故當地傳有“張家堡(廟兒堡)靠了神,周家堡流血.盆”。至今金山鄉張家廟、水谷川、小王家、凡家灣群眾立牌奉祀王進士。 甘谷土堡有集體與私人之分。集體夯築如金山鄉秀金山、蘇家山、鄭家山、張家溝、永鳳山、常家廟、小廟山、王家局、紅峴諸堡,八里灣鄉謝家局、菜子山、楊家溝、柳樹溝、上岔、魏家灣、安坡、馬家峴、中岔、咀頭、大塔坪諸堡,大石鄉武家西、牛川、貫寺、北山、下山、馬窯、趙坡諸堡,安遠鎮張家堡,西坪鄉雞毛峽、石西、董堡、三合堡,磐安鎮原家村土寨堡,六峰鎮牛家莊、鞏家莊、蔣家寺及六稜山堡,新興鎮土橋堡、頭甲堡、七甲堡、姚家堡、謝家堡等。 私人夯築主要是民國以前地主或官方人士經濟狀況較好者,主要用於防禦匪患,維護家族親屬安全,如西坪鄉大沙地堡、西坪街堡,禮辛鄉中堡等。

2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三國演義》解讀之劉備到底是不是漢皇室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