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一直以來都提倡“法先王”,而被傳為最賢明君主的堯、舜和其他三位君王一起被稱為了五帝。五帝正是從三皇這個徹頭徹尾的神話年代過渡到夏朝的過渡性人物,當然在他們的身上傳奇性依然不減。
談論五帝,我得把第四位帝王堯給先拉出來說,為什麼說他是儒家學說中最為賢明的君王,甚至被司馬遷稱為最理想的君主?除了他在任時期處理了黃河水患,解決了人民的生活問題,以及一系列的政策外就是他開創了禪讓制這個非常特殊的制度。在這之前,作為部落的領袖,是父傳子這樣傳下去的,到了堯這裡,他選擇了一樣賢明的舜成為領袖,這就很不容易了,當然舜也正如堯所期待的那樣,非常優秀的完成了君王的工作,還把位置傳遞了下去。
說回第一位五帝,也就是黃帝。黃帝所處的時代最後一位三皇神農氏已經衰敗,他的部落被蚩尤打的節節敗退,統治力也不復當年。黃帝就帶著他的部族從蚩尤和神農氏手裡奪得了天下。說個冷門的,黃帝的姓氏有很多,有所姬、也有軒轅當然也有有熊氏這些根據領地來說的,但按照後來西周時候的習俗。黃帝應該是姓姬的,而他的氏可以是軒轅也可以是有熊,這是根據地域來的。至於黃帝這個稱呼還是殷商時期為了好聽才取的。
黃帝的一統天下,可以說是中原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他把遠古三皇時期的部落和東部蠻族部落給統一在了一起,為後來虞舜和夏王朝奠定了基礎。而他的後代顓頊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部落的統治者,也就是第二位五帝。顓頊其人作為君王,對於曆法有著極大的貢獻,就比如顓頊歷用了非常久的時間。而且他還是神話色彩極度重的君王。在很多神話中,顓頊都是以天帝的形象出現的。
第三位五帝,就是帝嚳。其實上面三位的氏族都不一樣,帝嚳雖然也是黃帝后人,也姓姬,但他是高辛氏的,顓頊是高陽氏的。氏族不同就代表了當時的政治地位不一樣,作為天下共主肯定要征服所有氏族的,這也是他們之間的部落戰爭。說回帝嚳,他也是為有德的君主,就和顓頊一樣,他貢獻了節氣這個流傳至今的東西。對於民生和農業來說非常有價值。他還能做到知人善任,讓百姓安居樂業,這在遠古時代並不容易。
最後一位就是接替堯成為君王的舜了。這位重瞳的君王並不是黃帝的直系血脈,但到了他這裡百姓的生活已經非常不錯了,同時舜特別具有道德楷模的氣質,所以後來儒家的經典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舜的行為來規勸後來的君王。舜也是道德的標杆,在二十四孝中首先說的就是舜。舜的一生很漫長,而他最終傳位給了治水英雄禹,但這也結束了三皇五帝的時代。
從三皇五帝的故事可以看出儒家對於道德是有著怎樣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是如何期待這個世界走向的,在他的眼中也許遠古那個有著賢明君王,百姓安居樂業各司其職的時代才是最美好的,只不過這樣的世界本就是泡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