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內心深處的一部記憶短片,放映的次數越多,它的記憶就越清晰。”
你好呀,這裡是鄉村筆記。
將近六個小時的車程,在竹篁遍生的山間一路顛簸,前往硃紅溪碼頭,然後一路沿沅江逆流而上。
湘西,一個在世人眼中模糊不清的神秘遠方。我曾在江邊撿起一塊青色的石子,在水面上打出了一個還算滿意的水漂,而此刻的你也許在地鐵中,在步道上,又或是靠在沙發上看著這段在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發生的故事。
舟車勞頓讓我昏昏欲睡,迷盹時映在眼裡的都是另外一番光景。在夢中,旅途很長,拍攝計劃所需的相機、膠捲都忘記攜帶,但所幸沒有忘記和你分享那些山林古村中的柴米油鹽、平靜生活。
山間的風夾雜著樹葉的味道。你聞到了嗎?
01
陳家灘九校
七點鐘睡起,窗外依舊霧面朦朧的。躺在床上模糊間看到一幅朦朧的畫卷:在青山翠嶺間, 細雨伴著各種打扮的行路人。
已經分不清楚屋外這是煙囪竄出的煙,還是這大清早的晨霧壓根就沒散開過。
送村裡的孩子們去縣裡上學。今天天氣正好,可以一起划著船去。
划船的楊大哥邊搖著船櫓邊說,村裡的孩子受教育不容易,孩子們上學都得從這邊碼頭穿到另一頭去才能有書念。
當然,孩子們倒也是沒覺著這路程有多辛苦,整條江水歡聲笑語。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陳家灘九校,樸素而體面地活著,是這些年來變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葉如飛凰之羽,花若丹鳳之冠”,看著教學樓前的鬱鬱蔥蔥的樹,聽著那些孩子們嬉戲打鬧的場景,總能讓人想起自己的年幼時光。整所學校散發著一種開放包容的氣質。無論校長、老師,都懂得向外看,視野開闊,也願意嘗試。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叫《失去鄉村的中國教育和失去教育的中國鄉村》。鄉村文化的凋敝,傳統的瓦解,從鄉村出來的人卻失去了對鄉村的感情。
學生在學校所學得的聲光化電、法理稅則和全球地理的知識,都是屬於都市的,而與鄉村社會無關。當越來越多的村民遠離他們曾經安身立命的土地後,教育不僅在現實基礎上,更在價值層面上失去了鄉村。
在這片詩畫四季的風景裡,未來走向何處,也許孩子們每日上學所經過的厚重江水能給我們答案。
02
硯石溪村
從另一條道路步行上山,就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陳家灘鄉的硯石溪村。岸邊一溜兒的吊腳樓,經過悠長而孤獨的時間,木板均呈烏色。
這裡,是沅江。
如同沈從文筆下的厚重歷史,如今看到的澄碧的溪水底部,沉積著百年來的泥沙和枯木,水面上則倒映著吊腳樓的光影。老漁民划著小舟,幾群鴨子悠閒地遊著,女人們揮著棒槌洗衣。
村裡的路是生態共存的,天上的鳥,水裡的魚,地上的豬也是滿村亂跑。
若不是攝像機成為強烈的古今反差,這景觀是會令人陶醉於安靜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韻之中的。仔細一看,水流也不是舊時模樣了。
再隔一段距離,便由人工築一小坎,水多時漫過石面嘩嘩流下,水少時,便會逐級分割為一截截的清波,再也不會如過去一無阻擋地流過了。
在硯石溪村,你很快就能融入到這個村落裡去,每個人都好像是你多年未見的朋友一般。
聊著聊著,我們走進了一戶村民的房子裡,支著鍋爐。
“嚐嚐我們這邊特有的蜂蜜茶,可甜了!”
空氣裡瀰漫著甜茶的味道,和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情感。在這裡,人心似乎都是沒有距離的。
彎曲曲的石板街道,狹窄,凹凸不平,傍山而建,時有幾級臺階。
兩旁是大大小小的店鋪——七十年前的風格,大門向太陽、風與山林敞開。見慣了幾乎同質化的城鎮,這些從店面到招牌或古色古香、或簡單至極的店鋪讓人不由得升起探索的慾望。
孩童自由地打鬧,大人們有抽著煙,有圍著桌交談的,有籠著手閉目養神的。
“在桃源裡,人們只談論茶與辣椒。”
數十年前,經過一整天在河灘上搬運貨物,或是在江水中撐著竹排與風浪搏擊的辛苦勞累,人們像如今一樣在這悠長的街巷裡消磨時光。
沈從文曾一再宣稱:“我實在是個鄉下人。”
事實上,經歷過五四啟蒙,已成為現代都市知識者的沈從文不可能再是嚴格意義上的鄉下人,但自稱鄉下人的角色認知,卻是他對鄉下人生活的依戀、體認和再現,在這樣的身份認同上他成為了湘西文化的敘述者,在自己躋身期間的都市生活時自覺保有鄉下人的目光和評判尺度。
從鄉村出去的人有幾多,重歸故里的又有幾多。鄉村,說到底還是一個無數人逃離,又有無數人懷想的地方。
“永恆”這樣的詞彙,已經快要過時了吧。但有些時候,我們依舊喜歡老式的衣服,老式的建築,老式的人。
也有不能重來的老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