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是魯迅作品中的犀利名篇之一,以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拿出長期辛苦積攢卻捨不得花的錢、來買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北洋軍閥殺害為暗線,褒揚了英烈秋瑾堅不吐供、從容就義的革命精神;文章沒有場景,只有壓抑而沉鬱頓挫的筆調,只有幾個如同鬼魂一般的人物飄來飄去。
這是救國的革命者鮮血
思考“病態”的社會,什麼“藥”才可以醫治?難道銅板開路、蘸了革命烈士鮮血的饅頭真能成藥嗎?真能包治百病?魯迅氣憤、怨恨的同時,是在嘲諷、吶喊。
面對滿目瘡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激化的社會矛盾,五四運動後,泰州村民和貧困城鎮居民,加快覺醒;一批愛國學子懷揣強國抱負,尋求興邦之道,朱履先率先東渡日本學習軍事,丁文江遠赴英國接觸科學思想...
1926年,沈毅發動借糧鬥爭,埋下了第一批革命的火種;《嚮導》週報179期刊載了一篇署名“潤之”的文章,列舉九個典型事例,其中兩個是泰州地區的:
泰興東鄉王家莊地方,今年因旱少收,農民要求減租,與地主起了激烈的爭鬥。地主不但不肯減租,反壓迫農民,農民之中一人因恨極圖殺一萬惡之地主,地主報縣,捕三十人入獄。
泰縣森森莊(泰州城西北)地方之農民,今年因旱請求減租,起了一個運動。地主壓迫,捕去為首數人。
《嚮導》週報
在那個覺醒年代,有很多人追求真理、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事業,他們奮不顧身、為民族之崛起而革命,魯迅的出場,堪稱炸裂。
毫無疑問,魯迅在建立新中國的歷史程序中,他不畏強暴,執筆作戰,啟蒙民眾之覺醒,是位衝在最前線的思想鬥士。
有人說,當今社會條件變好了,沒有帝國主義的侵略,也沒有人血饅頭的無知,不需要魯迅文章了。
有人說,魯迅被窄化了,他和王小波一樣,因為成為了一個圖騰,一個象徵,高高掛起風乾,很少人會真去閱讀並體會他們那些細微美妙的地方。
於是,語文課本中的魯迅文章,才逐年減少了的。不管別人怎麼說,魯迅振聾發聵、思想深邃的文章被“遺棄”,這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揮哥我想說,這是對人性觀察的膚淺,不是社會的悲哀,而是人為的悲哀。
近日,“辣筆小球”就利用資訊網路發表了兩條貶低、抵毀衛國戍邊的英雄烈士的言論,侵害英烈用鮮血、生命捍衛祖國領土的名譽和榮譽,社會影響惡劣,情節嚴重,被公安機關以涉嫌尋釁滋事罪提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
魯迅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過兩個時代,即是“想做奴隸而不得”、“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說,魯迅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
有些人以為魯迅只是為了抨擊封建禮教,卻不知其憤怒背後的那份責任與大愛;有些人以為血饅頭只是血饅頭,卻不知其譬喻背後的這種深意於暗含。一個人不敢站出來說真話,是因為他知道周圍的同胞,會默默地與他保持距離,當我們不承認惡就是惡的時候,承認善會越來越危險。
我認為,每個成年人都應該再讀一次魯迅,即便過去了一百年;當壞人已經抱團,好人還是一盤散沙時,好人的過度沉默,會讓壞人做盡所有的壞事,正如梁啟超說的,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於旁觀者。
魯迅說: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從來如此,便對麼?
所謂“人心不古,世態炎涼”,祥林嫂她辛苦了一輩子,被人欺負了一輩子,華老栓兒子服了人血饅頭,治肺癆病,還是死了。
讀懂魯迅 消除劣根性
如果可以穿越到那個年代,能夠見到魯迅,我會握住他的手,敬畏地說:您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您的文章,雖過於沉悶,卻仍沒過時。
我猜魯迅會掏出香菸來,熱誠地說:這固然是我的榮幸,但卻是你們的悲哀了。
是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國人不可能再麻木不仁,也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愚昧無知。我情願魯迅文章有一天真的過時,甚至被遺忘,因為多年過去,語文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魯迅文章,已不記得裡面包括陰冷、汙穢的具體內容了。
我們需要一個“反魯迅”的思維,我說的反,不是反對,而是反向;我所擔心的是,現今社會有些人只在意傾訴而不在意傾聽,只在意反對而不在意反思。奈何我筆,力尚淺;只能臥槽,不自量。世道變壞,是從不讀魯迅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