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道德經》之中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句話講述的就是“福禍相依”的問題,指任何事物之中都潛藏著相反的因素。

問題的表象,只是在因緣和合的狀態下由其中一部分因素主導而顯現的結果,而另一部分因素則“潛藏”起來。

但是潛藏不代表完全消失,若是自己不懂得持守正道,順應自然規律發展,那麼在下一階段因緣和合的狀態下,另一部分隱性因素也會發生變化,或者隨“緣”起而生出問題。

比如生活中出現一些身居高位時,因為不懂得收斂而導致出現負面問題的現象。

當一個人身居高位時呈現蓬勃鼎盛的狀態,就是其中正面因素主導人生所形成的結果,但是如果這個人因為自身的優勢而變得居功自傲、奢侈淫亂的時候,那麼便形成了另一面“負面因素”,而因為這個負面因素的驅使,他的人生狀態便會逐漸開始變化,最後形成人生的禍害根源。

這就符合了《道德經》中所說的:“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意思就是說:誰知道其中的變化有沒有終極呢,它們之間也沒有確定的標準,方正轉變為奇特,奇特轉變為邪惡,對此人們迷惑不解,時間已經很長了。

可以說在事物出現的同時,這種兩者之間不斷變化轉換的狀態就已經存在了,用《道德經》之中“道”的觀點去看,初始事物的形成也都是透過兩者互相轉化而形成的結果。

那麼在這一切不確定的因素之下,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持守人生的根本,讓人生保持平衡的智慧呢?

那就是保持溫和的“無為”處世之道,不以主觀意識妄為,而是以順其自然的方式,依照客觀規律的自然發展,這就像儒家“中庸之道”的處世智慧一樣。

中庸”不是簡單的折中,而是讓自己保持理性,順應自然規則而發展的方式。

比如《中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意思就是說,喜怒哀樂各種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符合節度叫做和,這就是理性的“中庸”之道。

而理性,則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內心保持溫和的重要基礎。

這也是最重要的,在順應客觀規則發展的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溫和,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智慧,達到超出世俗情慾的平靜狀態,這樣才會出現好的人生結果。

二、

《圍爐夜話》之中有一句話,叫: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鑑之;

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這句話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人不能過度自高自大,即便自己的事業處在蓬勃上升乃至鼎盛的時期,也不能以此為傲,否則必然導致事業的中途低落,就像盛開的鮮花一樣,即便給人一時的驚喜,但終究卻成為遺憾的曇花一現。

這是面對人生事業蓬勃發展時的態度,而面對人生低谷時,則要明白枯盡而復生的道理。

當身處低谷時,不要帶著過度沮喪和低沉的態度去看問題,要能夠做到理性的看待當下所面對的局面,瞭解自己之所以走向低谷的根本原因,理性客觀分析之後找到突破當下的方式。

並且無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要懷揣著改變當下的希望,這樣才能具備不被生活挫敗的智慧。

總的來說,就是在“順境時不高傲,逆境時不低迷”,而在這兩種智慧背後,都表述了同一個事物的執行規則,那就是《易經》之中所說“否極泰來,剝及而復”的道理,而這也是我們今天文章的重點。

任何事物之中包含著相反的因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管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要被感性思維主導了自己面對問題時的態度,而是能用理性的態度瞭解客觀的事物狀態,做到勝時不驕,敗事不喪。

當內心保持平靜是人生的溫和狀態,可以化解人生的許多起伏問題,它能避免一個人在順境時的高傲,更能避開一個人在逆境時的低迷。

而且讓自己做到用心體會這種智慧,而不是強行以剋制情緒的方式修正自身。

所有的好的狀態,都是由內而外的呈現,比如說這個智慧,先理解它背後的規則,並用心體會這種智慧背後的執行規律,才能真正做到心靜如水。

當你真正理解它之後,你才能平和地去對待它。

而保持內心溫和的同時,你所能戰勝的便是世俗之中多數人為之困惑的,人生的智慧就體現在這個地方。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16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詩人和“瘋子”有何區別?都說胡話,但詩人目的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