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順口溜中的過年準則屬於那個已經消失了的、有著原始自然信仰的農業文明,對於急速發展、奉行唯物主義的工業文明來說,它們已經喪失了本身的意義和價值。

但,這些是你喜歡的過年嗎?

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這句話我認同。

現在的過年習俗一開始也不是這樣的,眺望時光長河,古人又何嘗不是拋棄了舊有的儀式而投入新生活的懷抱。

當社會的基礎從農業轉變為工業,我們又何必死守回憶而裹足不前呢。

馮驥才說,“年味兒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

變化的是年俗儀式,不變的是文化追尋和情感慰藉。

傳統儀式作為年文化的載體,不應該是僵死不變的教條、束縛人的清規戒律,而應該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與時俱進,因時而宜。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沒有增加我們期望的年味兒,反而是弱化了。

我們抱怨年味兒越來越淡,過年越來越沒意思,但至少我們還有曾經的年味兒來懷念。

可如果小孩子也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當他們長大後沒有一點對過年的懷念,到那個時候,考慮的就不是年味兒越來越淡的問題,而是過年還要不要存在的問題了。這就很可怕了。

不只是過年,春節、元宵,還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也都越來越勢弱、淡化,原本的節日涵義變得模糊,慶祝活動和娛樂活動也都乏善可陳,沒有很好的繼承和創新。

對於傳統節日的認知,也僅僅是知道個名字。對於節日的渴望,也不過是想有兩天假期,休息一下,僅此而已。

這不得不說是個悲哀。

按理說,告別了物質貧瘠和娛樂匱乏,人們應該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相應的,也會創造出價值較高的精神文明成果。

但現實似乎並不是這樣,大多數人還在為生活忙碌,物質的貧瘠只是從一種形式轉變為了另一種形式。精神世界空虛,精神追求更是得不到滿足。傳統節日的沒落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看來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其指導思想,需要變一變了。

年味兒會越來越淡,但並不意味著它會消失,它只是換了個模樣,它還可以煥發新生。

承載傳統文化和節日內涵的時代載體,還需要我們不斷挖掘、創新,從而喚醒我們心中最初的味道。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欲將心事付瑤琴”——聽劉琪彈指間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