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手法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由於人們普遍信奉佛教,大肆修建寺廟,在詩人看來那種做法不可取,有信仰是好事,但是也要切合實際,畢竟現實的生活與理想中的世界,還是存在著差距,所以這首詩的開篇先是讚美了江南獨有的美景,然後到了最後兩句卻又是筆鋒一轉,用一種充滿諷刺的口吻,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兩句很明顯是在借古諷今,由於大肆修建寺廟,不僅是勞民傷財,同時也沒有任何的意義,加重了社會的危機,體現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所以才在作品中諷刺了當時的社會,寫得非常的巧妙,審美中不乏諷刺,同時也讓詩的內涵更加的豐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唐朝整個社會其實從中唐開始,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社會危機,但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反而是那些詩人不停地勸告世人,也勸告當時的皇帝,做任何的事情,還是要切合實際,不應該過多的相信神佛。這種現實社會撕裂的現實,也讓很多的詩人吃盡了苦頭,除了杜牧之外,還有韓愈也同樣如此,不過兩人的命運,卻是完全不一樣,韓愈為此還被貶到了廣東的潮州。
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唐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奉佛骨,引發了信佛狂潮,一時之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每個人都熱衷於信佛,把佛當成一種信仰,而韓愈看到了其中的利弊,寫了《論佛骨表》一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但是這篇文章卻是激怒了唐憲宗,還被貶到了偏遠的潮州。
韓愈,字退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詩人,被稱為“百代文宗”,是那個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作為一位傳統的文人,韓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也直接引發了他的不滿,而他在被貶潮州之後,也是心灰意冷,幸好他比較幸運,只在那隻生活了幾個月,然後再次被召回到長安,這件事情對他影響深遠,以至於他在回到長安的路上,寫下了很多的感傷之作,特別是這首《宿龍宮灘》一詩,最能夠體現出詩人當時的心境。
浩浩復(湯)湯,灘聲抑更揚。奔流疑激電,驚浪似浮霜。
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只是說家鄉?
龍宮灘位於廣東省陽山縣陽溪,韓愈在回來的路上,正是經過那裡,然後在那裡借宿,詩人在夜裡做了一個夢,醒來後可謂是感慨萬千,回想自己的一生,同時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所以整首詩意境悽美,更多的是訴說著人生的悲苦,以至於全詩處處充滿了憂愁,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
首聯和頷聯還是比較傳統的手法,先是描寫周圍的環境,然後再由此層層推進,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悲苦,還有對於人生的感慨;面對浩浩蕩蕩的江水,可謂是感慨萬千,那流水在灘頭抑揚頓挫。看著那賓士的流水,好像是一道閃電劃過夜空,驚起的浪濤也像是秋天的霜霧一樣潔淨。這幾句寫得非常有氣勢,同時也很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可是生動有趣。
然而頸聯和尾聯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悲苦,還有對於人生的無奈,剛剛做了一個很長的夢,醒來之後讓人更加悲傷,只是覺得油燈被一片光圈所籠罩,漫漫長夜將盡,外面濛濛細雨送來陣陣清涼。我們通宵達旦地坐在地上聊天,但是談論最多的還是故鄉的事情,畢竟漂泊在外的人,最想念的還是故鄉。
韓愈正是感受到了那份悲苦,同時也讓他思念起了遠方的故鄉,所以在這首《宿龍宮灘》一詩中,有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儘管通篇只有短短的幾句,但是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體現出了詩人一種孤獨的心境,還有對於故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