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問曰:“究竟云何?” 答曰:“離一切根量、分別、貪慾。”
緣門問曰:“凡夫有身,亦見聞覺知。聖人有身,亦見聞覺知。中有何異?” 答曰:“凡夫眼見、耳聞、身覺、意知。聖人即不爾,見非眼見,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過根量故也。”
【探玄】
話說饒州薦福承古禪師,僧問:“如何是佛?” 師曰:“莫,莫。”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莫,莫。”
有位雪堂行禪師頌曰:
“古人一莫,切忌啖啄。
臨濟權寄庫,德山頓蕭索。
截斷佛祖機關,顯出頂門一著。
子細審思量,分明欠一著。
且道,欠哪一著?”
又有一位松源嶽禪師頌曰:
“ 莫莫,拈出一條斷貫索。
認從我佛及眾生,撩天鼻孔都穿卻。”
第一段探玄
一、問曰:“究竟云何?”
《絕觀論》專心談論的核心宗旨就是宇宙人生大道,也是實相般若,以為無為法身,更是一真法界,或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究竟云何?這些本覺心源之唯一大事因緣,就是這個究竟。
究竟齊迴護,投機踢倒爐。
何獄如箭出?閉眼見無無……
二、 答曰:“離一切根量、分別、貪慾。”
在這說到了“離”字,可見,漸修和頓悟,也是不二。該離就離,也沒有什麼“二”的對待,何以故?一離一切離,無所不離故。
說離因不會,會者不須離。
平實相即性,不二為合十。
第二段探玄
一、緣門問曰:“凡夫有身,亦見聞覺知。
真實嗎?《心經》大家熟悉,最後行深般若之時,是:“無智亦無得。”見聞覺知是障道因緣了也。
緣門不會禪道佛意,心中把凡夫之人和聖賢之人對立看待,故問題多多也。
凡夫之人有身,即其因身而起種種知見,就是有了“見聞覺知”等等造作。這些是相,是事,還不是理。從現象上言說現象,還是“觀淺根浮,信解不及。” 見聞覺知之心,是往外搞所,往外攀緣的狀態。實際上,見聞覺知者,當其眼前境界中並無內觀內照之智,故對自己見聞覺知,毫不知情,故謂迷惑顛倒爾。
觀淺,是往外觀,何以故?根浮故。根器不夠大,不夠深,浮在現象界,看來看去,觀來觀去,都是福薄命淺,不能深入瞭解:生命實相,乃是非相。
如今,緣門學員能夠問出這個問題,說明是覺知到了這個身及其見聞覺知的膚淺特質了。感受到了見聞覺知表面化的虛偽不實,開始參究、研討了,這就是覺性開發的伊始,初步進入悟道和修道的嶄新境界了。
信解不及,是是見聞覺知之心,信仰彌堅可嘉,而尚未悟解佛意和正解法義教理,所以可惜也。悟解方能超越信解。信解為淺,悟解為深。淺般若,是前五度波羅蜜;深般若,是最後一度:般若波羅蜜。
一向夢想顛倒的,就是這個見聞覺知之心。見聞覺知之心,一直以來都是迷惑之中,故謂:“無不倒時。” 在凡夫之人這裡,想找到一個不顛倒的時候,幾乎很難找到。可見,凡夫之人說:“我懂了!”“我知道了!”“我會了!”“我明白了!”都是騙鬼的話。聖人了知了見聞覺知之心的狀態真相,自然都是:“了知此義,絕不求知。”不明此義是愚痴。明瞭此義是智慧。智慧不是覺和道。聖人無心有道,是無智為道。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是不用另覓名言心相,於此見聞覺知處,體認真如佛性,妙覺真如理體,內通,內明,當下承當,不須排斥見聞覺知,就能成就禪道究竟圓滿矣!
無差別中,了知愚者,智者,和道者,各有分歧,不算分別,而算是文明之格人致知,於此格人致知和格義致知,才能徹底完成格物致知也。儒家思想具足智慧,學儒者不會禪法,永劫難以見性也。可見“好肉求瘡之蠢漢,而智慧門中各各無病呻吟,問長索短,永無出期”這是,假如見到自己墮落在苦難大河之中,所以用出來不出來作個比喻。
愚人不知此河真相也。
智者了知此河真相,便想出離也。
聖人是:肯不求出,見河立竭。這是一心三觀,知其即假,即空,即中。三觀同時起用,不為所動,一念求出,畫牢自囚。
《絕觀論》再證無智無得之無失法,才是大道一如,把真如心和見聞覺知之心:
統一齊觀照,不二而無求。
知其本一心,三觀即根深。
二、聖人有身,亦見聞覺知。
聖人無心,而證入身土不二。故知,聖人見聞覺知,都是不往外傾動,不傾斜,不妄動,就是楞嚴大定,華嚴三昧,法華三昧,亦即唯識圓成實性也。
聖人者,心智即道智,如如不動自在佛,即無知無不知矣!凡夫之人一向知,故實在是無所知其然也。聖人一向不知,而無所不知其所以然也。老子云:“聖人不出戶,而知天下事。”
在聖人這個理,就是陽明心學所主張是:“致良知。”致良知到達極致,那就是凡聖等一,真心妄心不二。不論真心妄心都是一切心,都是一心。降伏其心,就是不用降伏。調柔其心,就是不用調柔。斷除妄心,就是不用不斷除。陽明先生人生宣言:“心即是理。”
不明此一心為主,立心為宗,有心即佛,無心是道,等等正能量、正知、正見,正觀、正覺,那麼,心外找術,覓方,尋法,都是顛倒夢想,乃為三毒心作怪所致也。
三、中有何異?”
凡夫之人意識心,見聞覺知當中,就包含著如來藏、如來禪,就包含著妙圓覺心、真如妙心。因為“心即是理”,故要“致良知”。這裡迴避了悟字,因為有悟就有迷,智者不知,而言自悟;道者,不為也。其實,悟不悟,致良知還是沒致良知,都是各人冷暖自知,最好莫作妄語,別輕易言知言證,不起大我慢,就不會墮落大阿鼻地獄。
凡聖之間,在身見和見聞覺知之心上,各自解悟不同,而有差別。在聖人眼裡無凡夫。在凡夫眼裡有聖人。在凡夫之人來說,凡聖不同。在聖人來說,凡聖等一。此則為異,可乎?
第三段探玄
一、答曰:“ 凡夫眼見、耳聞、身覺、意知。
凡夫之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其實還是見聞覺知之心,不深刻而福薄命淺。身覺意知,而起心動念,不會無生法忍,還是陷入各種感受和感覺的深淵,不能徹悟涅槃寂靜法印之“圓明常寂照”那種究竟圓滿也。
見聞覺知於遍計所執自性和依他起性,未曾舍離,就不能現證和起用圓成實性。良知至大,可以破除時空侷限性,才能入聖智境界。言破,言入,不離當下還是禪。離開當下變成修法,還是不能明心見性也。眼下不離真性和宗旨,難矣哉。難言亦言,難行能行,不得已而為之也。
道,即道理。可道,即心理、智理。非常道,即變異理念頭理、意識理。
陽明先生宣言“心即是理”,今日作個體相用剖析,智者可以明悟其中之妙心也。道者,一笑而已,可矣!
二、聖人即不爾,見非眼見,乃至知非意知。
聖人無心,絕觀忘守,故有眼都是五眼圓明,肉眼所見都是顛倒夢想;慧眼見真,一切智也。法眼清淨,一切極樂。佛眼具足,一切圓滿。
聖人所知,乃為離言真性,故非意知,而是心知。心知肚明,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即不是。不是亦是。聖人無心,不是亦是。凡夫有心,是非對錯,變異不止,難以自控,難免不翻車於路上。修來修去,難免不出錯。無修無證,天下太平。
三、何以故?過根量故也。”
聖人當下超過能,即不依靠自身功能作用就貢高我慢,所以說根器上上乘,超過根量,自然就是無量無不量矣!
過根量者,過來人也。不是過來人,何能解明過來事,過來理?認證就是大善知識的認可。教證,就是如來三藏經典的了義境界於心相應,感應道交,不二法門也。
量無無無明,量有有非陽。
有無俱是心,絕觀自金剛。
任教千嶂碧,禪茶一道香。
層層雲霧杳,都是老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