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的習俗“千里不同俗”,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出生在長春市,記得小時候過年;穿新衣服、新鞋、新襪子,家家貼對聯,放鞭炮,天天美味佳餚,親友互相拜年,小孩有壓歲錢,比較簡單。
後來,我10歲的時候,搬家到一個將近百年的小屯子,才知道,過年可沒那麼簡單,一進臘月,就開始忙忽過年了,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天也最冷了,殺年豬、殺雞凍起來,油㸆了吃一年,還要請屯裡人吃豬肉和血腸。到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餃子,吃大塊糖,晚上用高梁杆“箭桿梆”,紮成馬、小雞、小狗,把灶臺上的灶王爺掲下來(叫請下來),在灶坑門哪燒了,還要念叨著“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上方見玉皇,好話多說,賴話少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同時把灶糖抹在灶坑門上。接下來就該上墳了;要上供、燒紙祭祖,不能到墳地的人,要在十字路口燒紙。家裡的女人最忙;要掃房,被褥、衣物全部得洗乾淨,還要淘米磨面,蒸粘乾糧(粘豆包),蒸饅頭,生豆芽,屯子裡有人給大夥做豆腐,過年講究團圓,到二十八、九,該回來的都回來了。婦女們該煮肉了,男人們要劈柴火,剪頭髮,全家人都要搞個人衛生,正月不行洗腳(說臭大醬),不行剪頭(說妨舅舅)。有文化的人忙著舖紙潑墨,給大家寫對聯。
臘月三十早晨貼對聯、大門、房門、屋裡門,對聯各不相同,但都是辭舊迎新,充滿希望的吉利話,屋裡抬頭能見到的地方,貼”抬頭見喜”,出去的地方貼”出門見喜”或者“出入平安”,雞架貼“金雞滿架”,牛馬棚貼“六畜興旺”,豬圈貼“肥豬滿圈”,糧倉貼“五穀豐登”,喜字、福字隨意屋裡貼,櫃子貼“日進斗金”,到處紅紅火火,讓人覺得興旺祥和。該供奉的有:“三代宗親(老祖宗)”、“灶王爺”、“天地爺”、“門神爺”,也都各就各位,一直到初五,每天上供上香。三十的晚飯吃得越早越好,不能晚於下午三點,飯要多做,不怕剩,叫接年飯,像徵著年年有餘,做十個八個菜,雞、魚、肉,豆芽、粉條、豆腐,酸菜、白菜變樣做,那時候,可沒有青菜。晚飯前,都把新衣服穿上了,那時候沒有電燈,點油燈,外邊還挺冷,孩子們都在屋裡玩,睏也不讓睡,說“守夜一年精神”,家家都在包餃子,連初一早晨的都包出來,把餃子裡放上銅錢或硬幣(叫鋼蹦),誰吃著誰好運氣,半夜抱柴火煮餃子,放鞭炮,叫接神,新的一年開始了,年夜飯不能叫孩子名(是一種迷信),後半夜孩子們給長輩拜完年,領了紅包可以睡一覺。
初一開始互相拜年,走親戚拜年,只要不出正月都可以,屯裡的人,過年後,只要沒出正月第一次見面,都要給長輩或哥姐磕頭拜年,那怕是走在路上。從初一到十五有扭秧歌的,其中有踩高蹺的,跑旱船的,還有到各屯唱二人轉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從三十晚飯後就不能倒垃圾了,一直到初三早飯後才能倒垃圾,初三、初五早晨吃餃子,正月十五除了吃餃子,還要吃元宵,孩子們挑著燈籠戲耍著,家裡一夜點著燈,是一種傳統習俗,寓意“避邪”、喜慶,光明像徵著希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月二龍抬頭,除了吃餃子,還要吃豬頭肉,古代用豬頭祭奠、供奉神靈,人們認為龍王能布雲行雨,視為神,人們盼望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都很重視“二月二”,二月二剪頭叫剃龍頭,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小孩剃龍頭,聰明健康,長大有出息。不能做針線活,寓意怕刺傷龍的眼睛,過了“二月二”年才算過完,人們該開始準備春耕,往地裡送糞了(那時候可沒有化肥)。
還有些說道;頭雞二鴨,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人七馬八,各自的天氣好壞,像徵著各自的運氣。過年時說話要吉利,過年不行哭,否則,一年不吉利。初七(小孩日子)、十七(成人日子)、二十七(老人日子),都要吃麵條,寓意一年健康。
我已經過了80多個年,現在的年,已經破舊立新,移風易俗,但大部分年俗尚為保留,如上墳、掃塵、團圓、貼對聯、年夜飯、守歲、拜年、壓歲錢,美味佳餚。新時代添新彩;看電視、玩手機…。所有的年俗,都是人們在辭舊迎新時,
喜氣洋洋,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