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課 抱一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在這課講抱一,什麼是抱一?老子用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幾句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如好與壞,多與少,利與弊,新與舊等等,那麼是選好或選壞,我們總要選擇一種,這就是抱一。
是以聖人抱一,聖人只取好的這一面,為天下式,作為天下人學習的模式。
《道德經》在第三十八課講,人如果抱著人道"四自",就如吃飽了撐著,難於行走,不但人緣不好,成事也難,對修道修德的人更是絆腳石。所以要修好德就要拋棄人道"四自",而取"四不自"。
"四不自"指的是,不自見故明,就是不自己誇自己的人才是明白人。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的才是聰明人。不自伐故有功,別人要求你去做的事,你做成了,那才有功。不自矜故長,不自命不凡的故能當首長。
一個人如果能在為人處事上做到四不自、不爭功、不爭利、處下處弱,謙虛謹慎,那他必積有厚德,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一個抱著"四自"(不受歡迎的人)與一個"四不自"(人人尊敬)的人,哪個好? 對修道修德的人來說當然是選做"四不自"的人,這樣做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更接近道。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說,聖人,修道修得好的人,他始終不與人爭鬥,那麼也就沒有人能戰勝他的。我們透過修道修德,學習《道德經》智慧,不去爭,也能夠取勝,第七課講以無事取天下,第十課講,取天下,常以無事,第三十三課講,不爭而善勝。都說明取勝並不須要靠爭與鬥。為人處事不爭,就符合自然客觀規律,客觀為,符合道性,所以成功率就高。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是老子用古人的說法來說明聖人之德。
古人所說的曲則全者,就是委屈求全的人,他們懂忍懂容,凡事不往心裡去,吃得了虧又受得了冤枉氣,願意處下、處弱,始終不與人爭,他們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全自己。豈虛言哉,這不是假話。誠全而歸之,聖人,修道修德修得好的人都是這樣的人,他沒有私心,完全是為了人民大眾,所以能做到委屈求全,大公無私,捨己救人,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學習本課使我明白,"四不自",才是正確的為人處事辦法,我非聖賢,但要向聖賢學習,雖沒能做到委屈求全,但是我還是會不斷努力修正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感恩
白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