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紅樓夢》作為我國4大名著之一,在文壇的地位毋庸置疑。通篇幾百個人物,個個個性鮮明,讓人記憶猶新。
書中不僅有大量詩詞蘊含寓意,就連人物名字、居住院落名稱也都是精心設計,絕不含糊的。
比如,書中最先出現的甄士隱和賈雨村,寓意為“真事隱去,假語存焉。”諷刺的就是世道。
我們都知道丫鬟香菱其實是甄隱士的女兒本名甄英蓮,諧音就是“真應憐”,原本是小姐的她因為被拐賣不但成了丫頭被糟蹋,最終還被害死,誰說不可憐呢。
而林黛玉居住的地方叫“瀟湘館”實則是“消香館”暗指是林黛玉消香玉隕之地……
表面上整本書講的是“賈王薛史”四大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實本質上講的就是豪門貴族的“家亡血史”。
類似的隱喻可以說在書中比比皆是,所以紅學家們才一直在研究此書,不少資本看中其經典性也一再將其搬上銀幕,迄今為止已經有8個不同的版本。
![](http://timg.juduo.cc/2021/03/89a38d03954f443e840dedd4a93c5951.jpg)
本文不探討《紅樓夢》深刻的文學價值,只談談隱藏在書中的一些有益於咱們普通人的啟示:
啟示一——即便是鐘鳴鼎盛之家也必毀於驕奢淫逸賈家一門兩位國公爺可謂顯赫一時,仗著祖輩的福廕,後輩佔著江寧織造的肥差,加上和“王、薛、史”3家強強聯姻、賈元春封妃,可以說是富貴顯赫了5代。
但其衰敗的伏筆卻早早埋下,寧國府第3代繼承人賈敬本是進士,卻無心功名家業,一心沉迷於燒丹鍊汞,常年駐紮道觀修煉,對家中的事不聞不問,放縱家人胡作非為。
其子和賈寶玉同輩、第4代的大哥賈珍,不僅不求上進,生活窮奢極欲,還荒淫無恥和兒媳秦可卿私通,在其葬禮後又急不可耐的調戲妻妹尤二姐和尤三姐。
教出來的第5代自家唯一的兒子賈蓉也是不學無術,只知吃喝嫖賭……
而榮國府這邊第三代長子賈赦雖襲了爵位、有官職,但卻不幹正事、喜歡濫用職權,僅僅為了獲得一把古扇就連同賈雨村逼死無辜之人,弄得名聲狼藉。
其生活作風比賈珍也是不遑多讓,即便一把年紀身邊也是妻妾成群。
在書中46回,他又看上了自己母親身邊的丫鬟鴛鴦,要強行娶她做姨娘。要不是賈母反對,估計鴛鴦也難得善終。
他的獨子,第4代的賈璉也就是王熙鳳的丈夫,仍然是無心功名家業,成天花天酒地,身邊鶯鶯燕燕不斷。
再看榮國府次子賈政,他確實不喜歡驕奢淫逸,但作為賈府的實際掌權人,他每天沉浸於看書著棋之中,花在與文人閒聊的時間都遠遠大於關注家業,把內權給了妻子王夫人,王夫人又給了侄女王熙鳳,他就是實際上的甩手掌櫃。
其子賈寶玉,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公子哥,不乏聰穎,但為人任性、討厭世俗功名,從小生活在女兒堆和眾人的溺愛裡,論上進、才學恐怕不僅比不上自己早逝的哥哥賈珠,連其獨生子,第五代的賈蘭都未必能勝過。
要知道在古代封建豪門貴族的興衰榮辱、繼承發展多半是依仗家族男子的功名和才能,很顯然整個賈府沒一個男子能擔起大任。
最惱火的是他們不僅僅是無力,甚至都無心,全都醉生夢死地活在祖輩的福廕和自己的小心思中。
元春封妃像一管興奮劑讓家族的人更加肆無忌憚地放縱揮霍,最終也因元春的逝去,一個曾經的鐘鳴鼎盛之家,在後代子孫的不務正業與驕奢淫逸之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啟示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說起王熙鳳相信大部分人對她的印象就是潑辣、刻薄甚至狠毒。但其實在書中最開始王熙鳳在府裡的名聲也沒有那麼差,大家對她的看法多半是能幹。
之所以後來上至她的婆婆邢夫人,下至丫鬟小廝都不喜歡她,甚至在背地裡罵她,全是因為她做事太自私、太絕,完全失了“民心”。
原本聰明的她想討好賈府女子中最有地位的賈母和王夫人無可厚非,但她為此不惜經常苛待下人,動則下狠手侮辱打罵、輕賤人命,表面笑嘻嘻,背後兇狠的行事作風讓人不寒而慄。
加上她習慣性有好事自己先佔著,比如說利用賈府的權勢在外幫人張羅事,得到錢全進自己口袋;有不好的事或做錯的事,全都推給別人,比如設計害死尤二姐,卻把罪責推給秋姨娘。
其實管賈府難是事實,人多事多、花銷大,王熙鳳不容易也是真的。她本意肯定也是想做好主母的,只可惜她用的方式不妥,只知道用鐵血手腕使人表面臣服,忽略了德治,喪失了人心,所以讓大家心裡都對她不滿。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意思是,個人修養和治理天下好比收割莊稼。而收割莊稼,取決於早期耕作。重積德就好比早期耕作。重積德,就能夠克服治人事天中的重重困難和風險,以為天下正。
如果王熙鳳在管家時能明白這其中的道路,懂得恩威並施,注重上下人的體面,懂得去收攏人心,而不是一味地強勢跋扈,可能她也不至於總覺得自己吃力不討好,內心不是滋味,還處處留下惡名。
啟示三——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說實話,以前看《紅樓夢》時我不太喜歡林黛玉,覺得她總是哭哭啼啼,敏感多慮,海西懟人,發脾氣……
相對而言,薛寶釵溫潤有禮,待人接物顧全大局,會為人著想,簡直就是人際交流小能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黛玉未必不好,寶釵也未必就好。
因為在我看來,寶釵的圓滑是她自幼被家中以將來進宮選妃的標準培養出的,她的知書達理,對人情世故的通達是模式化訓練出的結果。
而黛玉儘管出生在官宦之家,從小有私人教師教授琴棋書畫,但父母對她的培養是為了讓其在生病之餘愉悅身心,陶冶情操。
作為大家閨秀,她並不是不懂禮數和不會處事,而是心性導致選擇不同。
第一次進賈府時,她其實很細心謹慎,即便不知府邸的進餐禮儀也不動聲色,悄悄模仿其他姐妹的行為便輕鬆化解危機;
當大舅媽留她吃飯時,莞爾一笑說:“原本舅媽賜飯不該推辭,但還有二舅舅沒去拜見,不敢壞了規矩,下回一定來。”此話一出眾人都說有理,大家高高興興地散了。
![](http://timg.juduo.cc/2021/03/b8094fc310e34fdd9b6e80d4f215c1fe.jpg)
可見林黛玉一開始進賈府時並不難相處,她是懂表面功夫且知進退的,那為何後來她變了?
有人說,是因為她對寶玉情竇初開沒啥處理經驗,其眼淚、敏感很多和寶玉有關;
加上她住在賈府總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看著別的兄弟姐妹父母俱全,內心孤苦無依之感會更甚。所以,府中人若是顧及不周,她就會感到被怠慢進而懟人。
但我覺得她更像是在很明確自己的心性,旁觀看盡賈府的百態後,自己選擇不去管裡面的糾葛,迴歸本真做自己。這也是一部分人一直堅持說黛玉不是矯情而是真性情的原因。
有句名言,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大致意思是說,懂得世故而不世故,經歷過世故,最後仍然保持著內心的一份純真,才是最佳的處世之道。
換句話說,任何外在粉飾其實都難以掩蓋內心真實的自己,很多時候內心的痛苦就是來自於因各種原因拼盡全力壓抑、逼迫自己,最後卻讓自己丟了自己,甚至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結語《紅樓夢》無疑是一部奇書,其中值得探索研究的內容太多,隻言片語肯定難盡其詳。
因為書中除了主角們光彩奪目,就連丫鬟們也都形象立體,哪怕是劉姥姥那樣的鄉村老婦也是既可愛又具有現實意義,真的不得不讓人感嘆作者曹雪芹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