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白石峪秦漢古道

  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吳河村白石裡向西南入謝家河谷(古稱白石峪,又稱花羊峪),歷史上有一條通達隴南的古道,堪稱“白石峪秦漢古道”,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據1986年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今麥積區黨川鎮)放馬灘秦漢墓出土的戰國木板地圖示示:自上邽沿渭河出燔史關可直達關中;南路入東柯河、永川河,於嶓冢山(今齊壽山)下向東抵咸陽,南可達漢中。可見,由秦置邽縣(據放馬灘出土戰國木板地圖示示,治今麥積區北道埠北)、上邽縣城(治今麥積區馬跑泉鎮潘集寨東南渭河谷口),經東柯谷、永川河谷至黨川、麥積,東抵咸陽、南達漢中的道路,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開通了。白石峪秦漢古道入口處是吳河村白石裡自然村,東南與甘泉鎮屈坪村毗鄰,地處麥積山大道與天(水)寶(雞)高速公路交會處。

吳家河齊文化遺址

  入谷不遠即到吳家河自然村,村西100米西崖第一臺地上有齊家文化、周代人類聚落遺址,遺址大體呈長方形,南北長98米,東西寬38米,面積3724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厚0.1~0.2米。

吳家河殘垣古堡

   吳家河齊文化遺址的東北還有一殘垣古堡。

陳家河清代古宅

  再前就是陳家河自然村,留有清代古民宅2座,為四合院形制,均為硬山頂寬廊陰千百梁土木結構兩坡水房,均面闊三間,分別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陳家河唐代古槐

  村裡的一株古槐,主幹粗大,上分5杈,基圍9.8米,樹圍5.65米,高約18米,為唐代古槐;東北方崖邊的一株基圍3.23米,樹圍3.1米,高約20米;中間的一株最小,樹圍2.3米,高約16米。

謝崖村杜氏老宅

  再往裡走,是謝家崖村,村子西北一臺地之上杜氏古民宅當地群眾稱為牌坊院,是謝崖村杜氏祖傳老宅子,由前院、後院、中院、牌坊院四道院落組成,被政府列為古民宅保護區,樹上掛有保護牌,上書“此處被鑑定為古民宅保護房屋”字樣。從建築格式看,古宅為清代早期康乾時期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但由於年久失修,部分房院已坍塌,亟待政府及有關部門保護和修復。

鋪子莊古店鋪遺址

  謝家崖村前方,就是鋪子莊。謝家河穿村而過,村莊分佈在謝家河兩岸邊,為古時白石峪秦漢古道上開設旅店、商鋪的地方。據《甘泉鎮志》記載:“甘泉鎮鋪子莊(屬謝崖村),舊時秦州東部商旅往徽、成、西和、禮縣以至武都、四川,皆沿謝家河南行。鋪子莊設有歇腳旅店,村名即因此而起。”尤其客商、鄉人以騾馬、駱駝馱運食鹽、山貨等貨物常經其道,設有騾馬店鋪,供商旅住宿,還開設有經營日用品的鋪子。

鋪子莊唐槐

  村裡古寺娘娘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外臨河空地有古樹兩株,1 株古槐,主幹上分4杈,虯枝蒼勁,經測量,基圍6.66米,樹圍5.4米,直徑1.72米,高30 米,樹齡1300多年,為唐代古樹,如此高大的古樹,在天水乃至全國都較為罕見。

鋪子莊唐槐

  另1株古灰楸,主幹3杈,上部分出13股枝,基圍5.8米,樹圍4.9米,直徑1.56米,高15米,主幹高4米,樹齡1000多年,為宋代古樹。從樹幹上殘留的火燒、斧剁、鋸截等痕跡看,古樹樹體經歷了許多次損害。1958年“大鬧鋼鐵”時,鋪子莊古樹也未能倖免。相傳當愚民砍伐古楸樹時,樹身竟然流出了鮮紅的血,以為觸犯了神靈,嚇得再也不敢砍了,古樹遂倖免於難。

花羊紫玉蘭

  鋪子莊前邊就是花羊村。村子西北角山麓處生長有一株周武則天時期的紫玉蘭,當地人稱“木蓮”。樹冠高大,枝分多杈,虯枝蒼勁,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其樹高約18米,基圍3.5米,腰圍3米,直徑95釐米;樹幹傾斜,高約4米,上分7枝(連同基部分出一枝計8枝),向四周伸展。冠幅南北15米,東西12米,覆蓋面積180平方米。樹齡估約1314~1328年,比甘泉雙玉蘭還要早約50多年,且歷經千年風雨,實屬罕見。

龍嘴山大廟溝風光

  由花羊村前行3公里,即到廟溝村。廟溝村位於謝家河上游大廟溝溝口處,為謝家河谷中的一個小村落,全村48戶,220多人。廟溝村西與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交界處的龍嘴山,為秦嶺主脈,宛若一條巨龍,自西北向東南迤邐而來,呈扇形展布於甘泉鎮南部邊境,最高海拔2164米,為甘泉鎮境內最高峰。廟溝村就位於龍嘴山東延支脈山腳“龍”口處,村北臺地上有座古寺象墩寺(初稱雷音寺,原址位於廟溝村西龍嘴山巔,始建年代不詳)。

大廟溝馮國瑞寓居地莊窠

  廟溝村西大廟溝內有一居民點莊窠,即是隴上文宗、天水碩儒馮國瑞寓居之處。1961年秋,馮國瑞因政治避難由蘭州返回天水,在好友張自振幫助下先後寓居甘泉公社彭家堡子張自振家、雲霧大隊書記周玉家,在甘泉雲霧山淨樂宮佛殿寓居40多天後,為避人耳目,又隱居於謝家河谷廟溝村大廟溝莊窠,馮在此寓居了一段時間,考當地風物,收廟溝村人徐季宗為義子,還寫下《象墩寺題榜示徐季宗》詩一首,詩曰:“花陽出幽谷,石峴隱叢林。開士起龍窟,異才發雷音。眼中霜絢紫,腳底嶺連青。題榜淋漓筆,思君放短吟”。

大廟溝中條山老廟臺漢忠烈將軍紀信衣冠冢所在地

大廟溝內山彎處路邊臺地有一土冢墓地,當地人世代相傳為漢忠烈將軍紀信的衣冠冢。

大廟溝漢忠烈將軍紀信衣冠冢所在地鐵橡

  墓地東南溝邊長著一株古鐵橡(又名“鐵檀”,俗稱“鐵刨子”),上分6股,樹冠高大,枝葉繁茂。在張壽千幫助下,經測量,基圍2.04米,樹圍1.94米,高約12米,如此高大的鐵橡樹在天水甚為罕見。

馮家坪“古槐孕椿”

  由廟溝村向西南前行1.1公里,可達四方灣自然村,這裡有一分岔路口,直行向南通往甘泉鎮馮家坪村,再向西南翻越十八盤山,經今秦州區齊壽鎮、娘娘壩鎮,翻越八盤山經徽縣麻沿河、江洛鎮,可至隴南成縣、徽縣;由甘泉鎮四方灣村岔路口右拐沿謝家河主流河谷向西南方向約5.2公里至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鎮後寺村孫家河,北過火焰山和齊壽山下,經齊壽鎮廖集村,仍向西南經秦州區平南鎮,過鐵堂峽經秦州區天水鎮,入隴南禮縣鹽官鎮、祁山鎮,可至隴南禮縣、西和。馮家坪西南山麓坡地處生長著兩株高大的紫玉蘭,樹圍均約1米左右,高約18米。村東北角還長有槐樹與椿樹合為一體的“古槐孕椿”奇樹(槐樹與椿樹合長成一株樹),樹圍約3米,直徑約1米,兩人方可合抱,高度約20米。

四方灣古民居

  四方灣村有一處清代古民宅,鄉人稱“季家大院”,門楣上書“映南極”三字,門前長著一株古槐,樹圍2.5米,高約21米。

  白石峪秦漢古道,承載著甘泉鎮謝家河谷的文化血脈和印記,見證了謝家河谷的滄桑與發展,留存著村民的鄉愁和記憶。走進古道,就走進了千年歷史;走上古道,觸控到歲月的稜角,彷彿徜徉在一條歷史的長廊,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謎一樣深奧的想象空間。這裡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有心人去挖掘和探索。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您知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典故出自蒲津渡遺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