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的確,很多名人偉人,都是年少成名。不過,成名並非是他們自己控制早晚,而是大部分名人偉人,都有過人的天資和獨特的魅力,能夠早早地在芸芸眾生之間,脫穎而出。

就像唐朝的李白,早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小有詩名,並得到了當地社會名流的推崇。十八歲的時候,他獨自遊遍四川,行俠仗義,並在大匡山隱居讀了很長一段時間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白心中的天地,很寬很廣。24歲那年,他離開了蜀地,開始向著遠方進發。

只是仗劍去國,告別至親,李白心中難免不捨。泛舟長江之上,李白回首望去,看著峨眉山上的月亮,他揮筆寫了一首絕句《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算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不過四句,卻用了五個地名。峨眉、平羌、三清溪、峽、渝州。若是其他詩人寫來,少不得堆砌、雜亂,可是李白這首詩,竟成傳世名篇。當然,這並非是後世因為詩仙之名盲目,而是此詩自有過人之處。

首句寫月。峨眉山在四川省內,可以說是李白的家山,家山之月,承載著李白的思念和依戀。所以,簡單的山月,卻蘊含了豐富的感情。“秋”點名了季節,而李白用“半輪”去量化秋,不僅烘托了月之美,彷彿絢爛的秋,都在那半輪月上。

次句的“平羌”是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月影照在江上,似乎隨著江上在流動。而李白正在“平羌”之上,所以,在李白眼中,這月影月光,是為他送行的,似乎含有不捨。一個“入”,一“流”字,有延綿不絕之感,又賦予了月一種動態之美。

第三句的“清溪”在峨眉山的附近,指清溪驛,是李白出發的地方,而三峽則是目的地。到此時,情感已由隱約到顯露。此去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回家鄉。想念你,卻無法得見,只能懷著無限的惆悵和思念,向渝州而去。

這裡的“君”,就是家山之月。

雖然說,李白用了五個地名,但是如果不是刻意提起,根本察覺不到,不但沒有生澀之感,反而極為流暢。這是因為,整首詩的地點,或者說空間,是根據時間而轉換的。

李白從家鄉離開,這裡以峨眉山代指。之後,是平羌的江水之上。他是晚上從清溪出發的,下一站是三峽,大的目的地,是渝州。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李白則為讀者勾勒了一副千里行舟山月圖,整首詩讀來,靈動飄逸,不可謂不美。

對於這首詩,戴建業戴教授在《戴老師的魔性詩詞課》中有過一番評析。他認為,此詩四句用了五個地名而沒有堆砌感,有兩點原因:

第一,李白打破了平行結構,根本沒有把五個地名完全對稱地排列起來。

第二,李白使用空間的變動,來展示時間的流逝,有效地把凝固的空間轉化成流動的時間。空間在不斷變動,李白離家鄉也就越遠,時間離家鄉也就越長。

戴建業之名早就聽過,此前一直以為,他不過和其他學者一樣,對於詩詞的賞析,只會那種千篇一律教科書式的讚賞:用什麼什麼樣的手法,體現了什麼什麼樣的情感。

偶然間讀到《戴老師的魔性詩詞課》,才發現戴建業教授對於詩詞的見解十分獨到,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詩詞中的亮點和不足。那些讀者能夠體會而表達不出的詩詞讀後感,戴建業總能準確地表達出。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戰爭與和平》:被稱“史詩級”,我理解有“三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