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金屬結構建築藝術——天樞
修建於19世紀,耗費鋼鐵7000噸,高度300餘米,矗立在歐洲藝術之都巴黎市中心,作為席捲世界工業革命象徵的法蘭西埃菲爾鐵塔,因曾和東京電視塔、紐約帝國大廈等被譽為西方三大著名建築,化身為引以為豪的歐美(金屬結構)建築藝術代表符號。
然而誰又能想到?早在1000多年前的中國盛世大唐,在當時(公元7世紀)的東都洛陽,就有一座聳立雲端、巍峨壯觀、耗費銅鐵幾百萬斤,堪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媲美比肩的金屬結構建築藝術傑作——天樞。
巴黎埃菲爾鐵塔
1.盛世大唐時代的天樞有多麼華麗雄奇、巍峨壯觀?全稱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天樞,高聳於大唐帝國泱泱神都的中軸線上,尊貴為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威嚴之皇城正南門口的地標性建築,那是一座完美體現盛唐冶金、鑄造、雕刻、建築、手工等藝術的巔峰之作。
這座形制巨大,設計精巧,堪稱開西方同類先河的金屬結構建築,由無以計數的銅鐵精心鑄造,分三大部分組合而成。
中間是銅質的八面體稜柱,高105尺,直徑12尺;下面是鐵山,周長170尺,高兩丈,用銅雕成盤龍、麒麟等瑞獸縈繞狀;上端頂部為雲蓋,直徑闊達3丈,雲蓋上做成四條長一丈二尺的金龍,像朝堂武士一樣傲然挺立,眾星捧月般端持著一個直徑過丈的金屬火球。遠遠望去,熠熠生輝,巍峨壯觀,光昭日月,璀璨奪目。
“天樞下置鐵山,銅龍負載,獅子、麒麟圍繞。上有云蓋,蓋上施盤龍以託火珠,珠高一丈,圍三丈,金彩熒煌,光侔日月。”(《大唐新語》)
全金屬結構建築的天樞,上百個部件都是造型不同的優美藝術品,用數百萬斤精煉的上好銅鐵分別鑄造,然後焊接、合成、打磨、拋光,次第安裝,渾然天成。
所有這一切無不需要通盤考慮,模型設計,精心施工,體現了唐代巧奪天工、超乎想象的高超鑄造工藝。
“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別五尺,冶鐵象 山為之趾,負以銅龍,石鑱怪獸環之。柱顛為雲蓋,出大珠,高丈,圍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無慮用銅鐵二百萬斤。”(《新唐書》)
在科技尚不發達的中古時代,盛唐時期耀然問世的“天樞”無疑是一座形制超巨、集銅鐵冶煉、鑄造、拼接、雕刻等工藝之大成的建築藝術。
天樞細節
璀璨天樞的成功問世,它與唐代發達的冶金(冶鐵、冶銅)業是分不開的。
01唐代冶銅業得到蓬勃發展。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方便了煤炭、鐵礦石、銅礦石、銅鐵成品的運輸,給唐代冶金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優良的運輸保障條件;當時國家設立了相應的治金制度(唐代中央冶金最高管理機構為“少府監”,下設“掌冶署,諸冶監,諸鑄錢監”),構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制度;唐代制度開明,鼓勵民間開採與冶鑄(“聽百姓私採”),促進了冶金業的興盛與發展。
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天寶時天下爐九十九,絳州三十,……每爐每歲鑄錢三千三百緡,費銅二萬一千二百斤”。冶銅數量如此驚人,鑄造龐然大物的天樞就有了可靠物質保證。
02唐代冶鐵業非常發達,幾十噸的鑄鐵大件已經出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生鐵冶鑄技術的國家,該發明要比歐洲早1900年;同時又是最早創造生鐵柔化處理技術的國家,這一創造要比歐洲早2300年。到了唐代,由於煤炭大量開採和使用於冶鐵,效率飛昇,當時鐵的年產量已經高達5000多噸。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山西蒲津黃河渡口出土的4尊“開元鐵牛”,鐵牛單體重約30噸,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唐代發達的冶鐵、鑄鐵技術可見一斑。
雄奇震撼的盛唐天樞,乃是當時世界最高鑄造技術的歷史見證,在世界冶金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閱後嘖嘖歎服,稱其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
女皇武則天畫像
2.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什麼要修建天樞?唐代的中國,當之無愧是彼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最富庶、最有影響力的國家。
創立大唐盛世局面的開國皇帝李世民,曾被北方各遊牧民族尊稱為“天可汗”,意思是世界各國的領袖。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謎一般的盛世大唐就是世界中心,心心向往的朝聖之地。
公元690年,一代女皇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稱帝,國號大周。準確說沿襲唐制的短暫武周時代,仍然是盛世大唐氣象的伊人版“華麗延續”。
當時洛陽居住著世界各國、周邊政權來華的許多上層人士,為營造武周政權為世界所承認和擁護的效果氛圍,善於揣摩女皇心思的武則天侄兒武三思精心籌劃興建天樞,欲矗立於皇城正南門的端門之外,“受命於天”“銘記公德”,意在證明武則天的天可汗尊貴身份。
天樞在神都皇城的位置
這座金屬結構的紀念性建築為何稱為天樞呢?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樞”、第二星“天璇”被稱為指極星。因為不同的季節和時間,北斗七星都會轉到天空的不同方位,但是無論如何旋轉,天樞和天璇始終對著北極星。
古人由此深受啟發,將星宿的運轉規律聯想、昇華到了“眾星拱衛”的君臣關係、番邦關係。
“北極,謂之北辰。”(《爾雅·釋天·星名》)
《論語》記載孔子訓誡稱:國君如果以道德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得到臣民的擁護敬仰。像北極星一樣,處在固定的高位,引得眾星辰旋繞和歸向自己。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據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論語·為政》)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言外寓意就是,女皇武則天以道德感化天下,周邊四夷番邦民族和中原百姓民眾都如指極星始終朝向北極星一樣,對她感恩戴德,忠貞不二,永久得到擁護愛戴。
天樞星座示意圖
3.修建天樞耗資巨億,錢從何來?神都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唐帝國的幾何地理中心,八方輻輳,萬邦來朝。一時間成為商賈雲集的國內貿易No.1城市,蜚聲世界的國際貿易的大都會。
當時高鼻深目的西域胡商,驅趕著明駝駿馬不遠萬里來到絲綢之路的這座東端起點城市,帶來香料珠寶毛皮,販回絲綢茶葉瓷器。
海內外的商品交易集中在洛陽的東、南、西三個世貿市場進行,放眼望去國內商賈雲集輻輳,貨物琳琅滿目堆積如山,大小貨船鱗次櫛比。
史書記載,當時的洛陽南市有3000多肆,120行;西市有邸店141區,資貨66行。由於外商眾多,為便於管理,重視商貿往來的女皇武則天專門劃出河南、洛陽兩縣的部分地區,設立來庭縣安置管理“慕義番胡”。
史載,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動員說服下,這些旅居洛陽腰纏萬貫的“番客胡商” “四夷酋長”,在鑄造國家重點工程——天樞時,竟然捐錢百萬億。
“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以姚璹為督作使。諸胡聚錢百萬億……”(《資治通鑑》)
搞一個大型世界級工程,僅靠胡商酋長個人捐贈肯定不夠,當時應該還動用了一部分國庫資金。
“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稜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紀革命之功……”(《大唐新語》)
絲綢之路上的駱駝隊
4.集唐代冶金、雕刻、鑄造、建築藝術於一身的驚世傑作,天樞為何僅僅存在短短20年?公元695年四月,歷時五年之久的天樞宣告隆重落成,上面鐫刻武皇親筆題寫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匾額,引發萬人空巷、一睹為快的吸睛轟動效應。
唐代著名文學家李嶠曾詩稱讚:
“轍跡光西崦,勳庸紀北燕。何如萬方會,頌德九門前。灼灼臨黃道,迢迢入紫煙。仙盤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懸。聲流塵作劫,業固海成田。帝澤傾堯酒,宸歌掩舜弦。欣逢下生日,還睹上皇年。”(《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
唐玄宗接見外國使節代表
然而,從公元695年問世到公元714年摧毀,一代金屬結構的建築藝術傑作——天樞只存在了區區20年。
《資治通鑑》記載,“開元二年甲寅(公元714年)毀天樞,發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
原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迎請太子(唐中宗)繼位,一舉推翻了武則天的大周政權,儘管此後的唐中宗、唐睿宗兄弟相繼即位,但是子以孝為道,他們豈敢公開推倒母親一手樹立的形象工程、標誌性建築呢?
然而沒多久,硬茬狠角來了,他就是大刀闊斧解決武皇遺留問題的唐睿宗之子唐玄宗李隆基。
大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下詔銷燬江山易主傷疤見證的天樞。詔令一下,舉國譁然,惋惜哀嘆,但是聖命難違,胳膊扭不過大腿,大夥知道巍峨雄奇的天樞,氣數已盡,即將蕩然不復存在。
可這天樞的體積實在過於高大,拆解程式複雜,一著不慎還會砸傷工匠,天樞拆解、熔化一直進展緩慢,耗時數月而才宣告結束。
當時的親身經歷者、工程負責人兼洛陽縣尉的李休烈,曾賦詩一首感嘆雄奇天樞的命運多舛:
“天門街上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
計合一條麻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
”(《詠毀天樞》)
至此,這座巍然聳立神都洛陽達二十年之久的金屬結構建築藝術,被拆得七零八碎,毀於一旦,或成為新鑄銅錢,或成為佛像器皿,光環褪去,輝煌不再,蕩然無存,徹底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但它作為世界最高鑄造技術的一段生動歷史見證,卻歷久彌新,無時不散發著攝人心魄的智慧光芒。
武則天與天樞想象圖
洛陽博物館前的“天樞”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