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200本書,有書友說:怎麼可能,不吃不喝,一直都在讀書嗎?為此,我不想爭辯,因為很多時候辨別根本沒有用,何況讀書是給自己讀的,並非是給別人看的。
言歸正傳,我是如何在做到1年讀200本書,並日更700多天呢?實際方法很簡單,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然後將讀書和寫作變成生活方式。
這裡不得不提到彭小六寫的一本《洋蔥閱讀法》,裡面講到的幾種閱讀方法,適用於各個讀書階段的需求,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吧。
01 碎片化閱讀,令時間更自由所謂碎片化閱讀就是指用碎片化時間來進行的閱讀,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是由太多碎片化時間構成的。
比如早起的時間、午間、晚飯前以及睡前等,這些都是很零碎的時間,而這些時間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就會為我們爭取更多的時間。
這是因為那些看起來很瑣碎的時間,如果能高效利用起來,每天讀完一本書的時間就“擠”出來了。
我們這樣利用碎片化時間,比如用5分鐘碎片化閱讀,也可以用10分鐘,甚至是30分鐘的碎片化時間來閱讀,這樣我們的時間就被高效利用起來了。
同時在碎片化閱讀過後,還可以用碎片化時間來將讀書的感受,或者找日更的素材,或者搭建出來寫作框架。
當這些碎片化時間和碎片化閱讀,不斷沉浸到我們的閱讀和寫作中去的時候,時間就由碎片化,變成可聯機的整片化時間。
這時候,不僅讀書和寫作的效果不錯,而且也僅我們真正實現了時間自由,用更多擠出來的時間去讀書,一年讀200本書,也不是什麼難以做到的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讀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要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達到的熟練。
02 書籍式閱讀,讓讀書更有效率如果說碎片化閱讀,是比較零碎的,只是將一本書讀完、讀懂,那麼書籍式閱讀,既讓我們讀書更有效率,而且能收穫更多的認知與知識的晉升。
那麼什麼是書籍式閱讀呢?顧名思義就是按書的分類去不斷精讀。
比如說我們可以選擇餘華的書,就把他的《活著》、《第七天》、《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按順序逐次讀完,這是按作者進行的書籍式閱讀。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按書的系列進行,比如說讀書系列,我們可以從《洋蔥閱讀法》到《如何讀懂一本書》、《毛姆讀書法》等。
這是因為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既可以按照作者進行分類,也可以按書目進行分類,這樣閱讀的好處主要有兩個:
第一,更理解作者背後的感情。我們讀書不僅僅是要把一本書讀完,還要讀懂,讀透。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書的基礎上,要不斷加入思考、理解和思維上的升級。
第二,系列性的閱讀令知識結構更完整。當閱讀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體系化閱讀是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同一個類別的書籍,同一個作者的書籍,他的思想感情以及寫作動機,時代背景。
所以說,書籍式閱讀是很有必要嘗試的讀書方法,只不過對於剛開始讀書的人,還是以碎片化閱讀為主。重在培養讀書習慣,當習慣養成後,再進行讀書的晉級模式。
03 想要深度閱讀,可選擇全方位閱讀無論是碎片閱讀還是書籍式閱讀,最後的走向都是全方位閱讀。
全方位閱讀聽起來不是很好理解,我們可以認為是深度閱讀的一種,它要求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僅要成為體系閱讀,而且要長期持續深耕於一個領域。
比如說讀書類的書籍,一直在研讀,在一個領域內做到意見領袖,做到專業和極致,這就是全方位閱讀的結果。
這裡達成專業和極致,則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沉澱,它不僅意味著長期和持續,而且也意味著要專業和專注。
當然這個段位,大部分人都難以企及,很多人都停留在碎片化閱讀這個階段。換句話說,無論是碎片化閱讀,還是書籍式閱讀,或是全方位閱讀,只是閱讀階段的不同。
而且這三個階段適用的物件不同,比如說碎片化閱讀更適合於新手讀者,而想要晉級的讀者可以嘗試書籍式閱讀,而最後的突破階段就是全方位閱讀。
只不過碎片化閱讀難度最低,而書籍式閱讀則要求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全方位閱讀則是閱讀到某種程度後的淬鍊,當然能達到這個階段的人鳳毛麟角。
對於讀書來說,不僅是一種開拓思維的方式,也是不斷讓自己看到更大世界的可能。只不過在生活節奏很快的年代,閱讀變成了一種奢侈品,這跟我們的思維與認識有著很大的關係。
對於讀書來說,也不難。因為每個人都會讀書,但是能不能堅持,能不能讓自己犧牲掉玩樂的時間來學習,這關乎個人的選擇。
讀書不難的是,只要去讀,只要去努力,每個人都能做到熟練閱讀,都能透過閱讀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只不過這個過程是不可能存在捷徑的,只能靠踏踏實實的努力與自律性的堅持。
所以只要勇於開始,只要成長的願望足夠強烈,讀書並非是難事,經過刻意練習,利用碎片化時間讓自己獲取更多的時間用來閱讀,一年200本書壓根不是問題。
將讀書和寫作變成生活方式,終身成長,終身學習,自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