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們作詩填詞的時候,常常遇到押韻的問題。例如有的詞不符合詞韻,卻符合詩韻。唐朝人作詩不用宋朝人編制的平水韻,但是大多符合平水韻。這是因為韻書一脈相承而來。

下面,老街梳理一下韻書的淵源,以及106部平水韻與206部廣韻的異同,建議收藏備查。

詩詞韻書的起源與發展

古人作詩依據口語來押韻,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李登編著的《聲類》,以及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

隋朝時,陸法言編制193部《切韻》,這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後來作詩填詞用的韻書,都是逐代繼承和改編了《切韻》而來。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根據《切韻》編著195部《唐韻》,上、去二聲各多一個韻部。

北宋範鎮《東齋記事》記載說:“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

可知白居易、李商隱這些詩人作詩,應該遵守《唐韻》來押韻,科舉考試中有詩賦創作,也必須以此為準。

但是,前面提到的這些韻書,都已經亡佚了。

到了宋朝,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 1008 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在前代韻書基礎上編修而成《大宋重修廣韻》。後來,宋仁宗下旨令丁度等人重修韻書,寶元二年(1039年)成書《集韻》。這些都是官修的韻書。

南宋時代,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

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平水韻。

《大宋重修廣韻》、《集韻》都是206個韻部,比較貼近唐朝作詩使用的《唐韻》,後來合併為《平水韻》106個韻部 。

下面是平水韻與廣韻、集韻的韻部對照表,建議收藏。

1、上平聲 15韻

一東 、二冬(鍾)、三江、四支(脂之)、 五微、六魚、七虞(模)、 八齊、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諄臻)、十二文(欣)、十三元(魂痕)、十四寒(桓)、 十五刪(山)。

2、下平聲 15韻

一先(仙)、二蕭(宵)、三餚、四豪、五歌(戈)、 六麻、七陽(唐、八庚(耕清)、九青 、 十蒸(登)、十一尤(侯幽)、十二侵、十三覃(談)、 十四鹽(添嚴)、十五鹹(銜凡)。

注:十四鹽(添嚴)、 十五鹹(銜凡), 集韻同此;但是《 廣韻》作3部: 鹽、添通用, 鹹、銜通用,嚴、凡通用。

3、上聲 29韻

一董、二腫 、三講、 四紙(旨止)、五尾、 六語、七麌(姥)、 八薺、九蟹(駭)、十賄、(海);

十一軫(準)、十二吻、十三阮(混很)、十四旱(緩)、十五潸(產)、十六銑(獮)

、 十七篠(小) 、 十八巧 、十九皓、二十哿(果);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蕩) 、 二十三梗(耿靜) 、 二十四迥(拯等)、二十五有(厚黝) 、 二十六寢、二十七感(敢) 、二十八琰(忝儼)、二十九豏(檻範)。

注:二十四迥(拯等),《集韻》、《廣韻》均作2部: 迥獨用,拯、等通用。

4、去聲 30韻

一送 、二宋(用)、三絳 、 四置(至志)、五未、六御 、七遇(暮)、八霽(祭)、九泰 、 十卦(怪夬);

十一隊(代廢)、十二震(稕)、十三問(焮)、十四願(慁恨)、十五翰(換)、十六諫(襉)、十七霰(線)、十八嘯(笑)、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個(過)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宕)、二十四敬(諍勁)、 二十五徑(證嶝)、二十六宥(候幼)、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闞)、 二十九豔(掭釅)、三十陷(鑑梵)。

注:

十一隊(代廢),《集韻》如此。《 廣韻》為2部: 隊、代通用,廢獨用。

十三問(焮),《 集韻》如此;《 廣韻》為2部: 問獨用,焮獨用。

二十五徑(證嶝),《集韻》、《廣韻》均2部: 徑獨用,證、嶝通用。

5、入聲 17韻

一屋、二沃(燭)、三覺、四質(術櫛)、五物(迄)、六月(沒)、七曷(末) 、八黠(鎋)、九屑(薛)、十藥(鐸);

十一陌(麥昔)、十二錫、十三職(德)、十四緝、十五合(盍)、十六葉(帖業)、十七洽(狎乏)。

注:五物(迄),《集韻》如此,《廣韻》為2部: 物獨用,迄獨用。十六葉(帖業)、十七洽(狎乏),《集韻》如此,《廣韻》為3部: 葉、帖通用,洽、狎通用,業、乏通用。

結束語

另外,唐宋人作詩填詞,都是用詩韻。

《詞林正韻》出現在清朝,是戈載按照唐宋詞押韻的實際情況合併歸納而成,分平、上、去三聲為14部,入聲為5部,一共是19個韻部。

詞韻有很多疏漏之處,有的詞符合詩韻不符合詞韻。我們常常會發現宋詞不合詞韻的情況,因為宋朝沒有詞韻,都是按照詩韻來押韻的。

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賈平凹新作《暫坐》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