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臨潁的文廟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據臨潁縣誌記載:“城大業年間由固城(固廂城頂)遷此,廟宇俱立也。”大業是隋煬帝楊廣的年號,據此可推測,文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文廟原是一座由三個院落組成的佈局規整、層次分明的廟堂建築,包括大成殿、文昌宮、啟聖宮、明倫堂等。隨著社會變遷、朝代更迭,文廟屢屢毀於戰亂,又屢屢被重修,至今只有大成殿尚存,2008年被認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臨潁二高校園內的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臨潁二高校園內。冬日的一個週末午後,天氣晴好,應朋友之邀,帶著對精神文化聖殿的傾慕和嚮往,我們一同前往臨潁二高校園近距離探訪。

  大成殿為文廟正殿,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殿名緣於《孟子》中“孔子之謂集大成”,後宋徽宗下詔將宣王殿更名為大成殿。

  相關資料顯示,臨潁文廟大成殿高9.6米,殿基高2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面積184.8平方米。殿頂為單簷九脊歇山頂,是傳統木構建築屋頂形式之一,這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的使用等級比較高,原來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住宅的正堂才能使用,在視角上有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殿前簷為如意斗拱。如意斗拱的設計也有講究,既可支撐屋簷、調節溫度、防掛灰落土,又可裝飾大殿,縱橫交錯,顯得尊貴神聖。殿後簷斗拱為琴面昂,宋代晚期至元代時為建築主流,古典莊嚴,能平衡屋頂重量,越是受力咬合越緊。殿脊透花雕龍、色彩絢麗,脊獸形態各異,四角飛簷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具有藝術之美。簷角各吊銅鈴,風動鈴響,聲音遠揚。

  大成殿建築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古建築是承載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物質見證。誠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國建築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既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

  因殿門緊鎖,未得入內。不過據臨潁二高教師介紹,殿內有硃紅明柱8根,楹欄屏門彩繪山水、花鳥、二十四孝圖等。殿內東側掛有一人高的大成鍾,每當學子高考時,大鐘就會敲響,鐘聲洪亮圓潤,聲音持續許久,彷彿在祝願學子學業進步、心想事成。殿內西側置一大鼓,供祭孔之用。

  大成殿殿後,後壁正中央有一石碑,上刻“萬古綱常”四個大字,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立,顯示現存大成殿系明朝萬曆年間重修。

  仰望大成殿,陽光下殿頂的綠色琉璃瓦莊嚴厚重、侘寂安然,讓人有穿越時空之感,好像能悟透中華文明亙古不息、代代相傳的秘密。

  “廟學合一”是文廟的特點。孔子對文化傳承有鑿泉引流的作用,他設帳講學,廣收學生,有弟子三千。因而舊時的學校大多與孔廟合為一體,形成“廟中有學,學中設廟”的格局,聖賢教誨、名家風範、仁者思想讓歷代學子受益終身。

  大成殿也一直被人們視為文化之淵藪、文明之聖地。據縣誌記載,此地1928年創辦了師範講習所和附小,1931年改名為臨潁縣簡易鄉村師範學校,1939年增添女師班,1941年增設中學部,1944年9月改名為臨潁縣初級師範學校,1955年2月改名為臨潁縣第二初級中學,1970年2月改名為臨潁縣城關高中,1973年2月改名為臨潁縣第二高階中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知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擇善而從”……每一句都有沉甸甸的分量,歷久彌新。揮手告別時,夕陽籠罩著大成殿與校內的教學樓,時有抱書少年穿行而過,既像是一場新與舊的對話,又像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交融。

1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即將迎來的兩件大事興奮了井陘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