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流傳下來了很多意義非凡的詩文趣事。但是由於時間的流逝,加上一些無知的人的錯誤理解,有很多原來是貶義,諷刺的東西被人當做是褒義,讚揚的詩詞來用,反之也是如此,讓人十分無奈。比如那句流傳甚廣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被很多不守戒律的人奉為經典,但是原文應該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還有“人盡可夫”這句經常被我們形容女子行為不檢點的成語也是如此,這個成語出自《左傳》:““父與夫孰親?”母親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父親只有一個,而丈夫選擇範圍是天下男子!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女子按奈不住寂寞,在外勾搭男子!
但是這些個錯誤的詩詞要麼年代過於久遠,在人們口口相傳中發生了錯誤的解釋;要麼出處不詳,被人錯誤引用。但是少有名人的詩詞被人誤判的,蓋因為名人名作讀的人多,用的人多,所以很難出現什麼錯誤。但是詩聖杜甫很出名的一首《贈花卿》就被人錯誤理解了。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最後兩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經常被我們用來誇獎別人,但實際上這首詩的本意並非如此。文人向來講究罵人不吐髒字,他們一般綿裡藏針,柔中帶剛,寓諷於諛,光看字面意思很難理解意思,但是細品之下就會發現暗藏玄機!
唐肅宗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樟謀反,攻佔綿州,自稱梁王,成都府尹部將花敬定作戰勇猛,平叛時多有建功,在蜀地名聲大作,然而其人居功自傲,驕縱任性,縱容士兵四處搶掠,禍害百姓,為了搶奪女子手上的金鐲,甚至斷人手腕,而且目無君上,無視封建等級,越級使用天子禮樂。在這樣的背景下,杜甫寫下了這首反諷詩中的巔峰之作!
“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樂器;紛紛,是對樂曲的形容,化無形為有形,準確、形象地描繪出樂器的輕悠、柔靡,雜錯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雲”也是如此。這兩句的意思就是:花敬定凱旋而歸的這一天,百姓為了迎接他回來,接連數日在成都城內歡慶,音樂聲歡快悠揚,繞城三日不絕,那一半隨著江風飄向天邊,另一半則飄入白雲深處。這兩句詩,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畫龍點睛,把那副畫面生動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而“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中的“天上、人間”,都是一語雙關,“天上”虛指天宮,實指皇宮。“人間”是民間。要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是極為嚴格,不同的階級往往對應著不同的音樂。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出入,奏承和”,詳細的禮樂制度是朝廷官員要嚴格遵守的法律常識,一旦違背,就是大逆不道,目無君上!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表面上是誇獎曲子好聽,如同天上的仙樂一樣,實際上是用諷刺的手法說花敬定目無綱紀,大逆不道。一個小小將軍,居然敢用皇帝才能使用的樂曲享樂!這就是諷刺詩的最高境界,明誇暗貶,含蓄不露。正如張天覺說的:“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而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花卿)蜀之勇將電,恃功驕恣……子美作此詩以譏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詩人之旨……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時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旨。
雖然現在的環境和古代不同,不存在什麼逾越之罪,我們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兩句話來誇獎別人貌似也不存在什麼問題,但是我覺得以此詩夸人,還是不妥!我們現在學詩,往往都是基於背誦,不求甚解。這樣嚴重本末倒置了,學詩學的不是字面,而是學習深層次的東西,是學習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刨根問底、追本溯源才是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浮於表面往往就會鬧出這樣那樣的笑話!
留個問題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們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嗎?可不是不孝有三種,不結婚生子是最不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