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
燧人氏是有巢氏之子,風姓,名允婼,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術,結束人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被後世奉為火祖。《韓非子·五蠹》載:“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燧皇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商丘火文化景區內,總佔地面積約440畝,墓冢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
伏羲:
伏羲是燧人氏之子,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犧皇、皇羲、伏犧等。伏羲是華夏祖的人文始祖之一,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了先天八卦,又創造文字結束了古人結繩記事的歷史。他還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伏羲與太昊等大神合為一體,被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易經·繫辭》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羲皇故都風景名勝區,佔地約875畝。
女媧:
女媧燧人氏之女,風姓,與伏羲是兄妹關係。女媧是華夏祖的人文始祖之一,他以黃泥仿照自己的形像摶土造人,建立起人類社會的婚姻關係。共工與祝融(一說顓頊)爭帝位失敗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地塌陷,女媧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女媧陵的位置有多種說法,一說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一說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一說位於河南省靈寶市閿鄉縣,一說位於河南省西華縣思都崗村,一說位於山西省永濟市風陵渡,一說位於山東省濟寧市。
黃帝:
黃帝是五帝之首 ,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因此亦稱有熊氏。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管子·授度》載:“至於黃帝之王……燒山林,破增毅,焚沛季,逐禽獸,實以益人,然後天下可得而牧也。”
黃帝陵在全國有多處,一是陝西黃陵縣橋山鎮黃帝陵,該處黃帝陵至少在漢武帝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被多部古籍所記載。二是河南靈寶陽平鎮荊山黃帝陵,該陵位於黃帝鑄鼎塬上,鑄鼎塬是黃帝鑄鼎與昇仙處,黃帝昇仙後,靴子被葬在鑄鼎塬,成為黃帝陵。三是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黃帝陵,《括地誌》載:“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羅川縣即今之正寧縣。四是北京市平谷區山東莊鎮黃帝陵,山東莊村西廟山上有大冢,世傳為軒轅黃帝陵。五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城東南溫泉屯鄉黃帝陵,西漢以前,歷代祭祀黃帝陵多在涿鹿進行。六是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橋山黃帝陵,國學大師錢穆考證後認為“這一個橋山最可能是他埋骨所在。” 七是陝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石家灣鄉高柏山黃帝陵,《漢書·地理志》載:“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陽周縣即今之子長縣。八是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張山子鎮黃帝陵,北宋時在陵前豎碑,並禁樵採,置守陵戶,明嘉靖年間始毀。九是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軒轅墳,據《朝歌鄉志》載:“相傳黃帝死後即葬於沬,其墳在今縣城北七里堡村東南隅。”
炎帝:
炎帝,姜姓,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日中為市,首闢交易; 織麻為布,製作衣裳;;削桐為琴,織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臺榭而居。”又稱神農氏、連山氏。炎帝曾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與黃帝一塊被奉為人文初祖,華人也因此被稱為炎黃子孫。
炎帝陵在全國也有多處,一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炎帝陵,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載:“(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路史》載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始建廟,宋嘉定四年自茶陵析建酃縣,即今之炎陵縣。二是陝西寶雞炎帝陵,位於渭濱區神農鎮,自隋唐時期開始建廟祭祀炎帝。三是河南商丘柘城炎帝陵,位於商丘市柘城縣大仵鄉朱堌寺村。《呂氏春秋》和《路史》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辭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別號。”《柘城縣誌》載:“朱襄氏之陵在縣城之東,久淤。”四是山西晉升城市高平炎帝陵,位於高平縣莊裡村。明嘉靖年間《續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宮記》碑載 :“炎帝神農氏陵廟,歷代相傳,載在祀典。” 明朱載育在《羊頭山新記》載:“山之東南曰故關村,村之東二里曰換馬鎮,鎮東南一里許有古冢,垣址東西廣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傳為炎帝陵,有石欄石柱存焉,蓋金元物也。”《高平縣誌》載:“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里換馬鎮,帝嘗五穀於此,後人思之乃作陵,陵後有廟,春秋供祀。”高平發現有目前最早的炎帝陵石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
蚩尤: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首領,與炎帝同出一系,後與炎帝產生矛盾,炎帝不敵蚩尤,便與黃帝結盟,雙方在涿鹿展開決戰,蚩尤戰敗被黃普擒殺。
蚩尤墓在全國有多處,一是山東省聊城市陽穀蚩尤墓,位於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東。《史記·裴駰集解》載:“《皇覽》曰:‘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原壽張縣已撤銷,縣城即今陽穀縣壽張鎮。二是山東省菏澤市鉅野蚩尤墓,又稱蚩尤肩髀冢。《皇覽·冢墓記》載:“(蚩尤)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蚩尤被黃帝擒殺後,怕他死後作怪,就把他們頭和身子分開埋葬,陽穀所葬為蚩尤頭,而鉅野所葬即為蚩尤身體。三是河南省濮陽市臺前蚩尤墳,位濮陽市臺前縣城關鎮後三里村東南。據《皇覽》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首葬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肩髀葬山陽郡鉅野重聚,部分屍骸葬臺前境內。”四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蚩尤墳,位於涿鹿縣礬山鎮。傳言被黃帝擒殺之蚩尤實際上是蚩尤的部將,在蚩尤重傷的時候換上了蚩尤的衣服,撞山自殺。黃帝追到後,憑衣服認定死者是蚩尤,而真正的蚩尤則埋在涿鹿礬山鎮。
少昊
少昊,姬姓,名玄囂,一說名己摯,華夏族人文始祖之一,黃帝長子,是東夷部落的首領,號金天氏,又號青陽氏。
少昊陵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東高阜上,形如金字塔。
顓頊
顓頊,姬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華夏族人文始祖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顓頊陵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鄉三楊莊村西北。
帝嚳
帝嚳,姬姓,名俊,黃帝曾孫,生於高辛,故號為高辛氏,華夏族人文始祖之一,商、周兩朝先祖。
帝嚳陵全國有多處,一是河南省安陽市內黃帝嚳陵,位於內黃縣梁莊鄉三楊莊村西北,與顓頊陵相鄰,東為顓頊陵,西為帝嚳陵,二陵相距約60米。二是河南省商丘市帝嚳陵,位於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大清一統志》載:“帝嚳陵,在商丘縣東南四十五里。”三是陝西省渭南市合陽帝嚳陵,位於合陽縣洽川鎮莘野村西。
堯
堯,姓伊祁,名放勳,帝嚳之子,華夏族人文始祖之一。堯十三歲封於陶,十五歲改封於唐,二十歲為天子。堯在位期間,設官分職,制定曆法,推廣農耕。晚年時發生大洪水,任命鯀治理洪水,結果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晚年禪位給舜,二十八年後去世。《尚書》載:“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堯陵一說位於山西臨汾市堯都區郭村西側,陵前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據其內石碑記載,唐太宗徵劉武周時曾在此拜祭過堯陵,可以此陵在唐以前就已存在。《臨汾縣誌》載:“陶唐氏陵,在城東七十里郭行裡,土人謂之神林,又謂之神臨。陵高一百五十尺,廣二百餘步,旁皆山石,惟此地為平土,深丈餘,其廟正殿三間廊十間,山後有河一道。”一說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南富春鄉谷林寺,魏晉時期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載:“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谷林。”晉《地理志》成陽條下載:“雷澤,舜所漁,堯冢在西。”近幾年,劉俊男教訓考證後認為堯陵在湖南攸縣高梘鎮。
舜
舜,姚姓,媯氏,名重華,華夏族人文始祖之一。舜天性孝順友愛,得到帝堯賞識,晚年將帝位禪讓給舜。舜治理天下強調“德為先,重教化”,是推動華夏族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推手,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尚書》載:“德自舜明。”《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陵一說位於永州市寧遠縣九嶷山,《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禮記·檀弓上》載:“舜葬於蒼梧之野。”《大清一統志》載:“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臺,望九疑而祭舜。”一說位於山西運城市北鳴條崗,舜帝陵廟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安邑縣誌》載:“鳴條崗在縣北三十里……舜陵在焉,孟子所謂‘卒於鳴條’是也。”
禹
禹,姒姓,名文命,華夏族人文始祖之一。因治水有功,接受舜帝禪讓。大禹登位後,在塗山召開諸侯大會,標誌著夏王朝的正式建立。此後,大禹鑄九鼎,定九州,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全新的社會政治形態。從此之後,階級社會代替了原始社會,文明社會代替了野蠻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孔子評價大禹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司馬遷也在《太史公自序》中說:“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
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會東南會稽山麓,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史記·夏本紀》載:“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