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商品化的世界,是不是文學也應該變成一種,消費品。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去隨意的刪減改動甚至是抹滅。去魯迅化就是這樣的一個現象。

去魯迅化已經喊了10餘年了,在這種文化現象之下。魯迅的文字在課本中所佔的比例,在慢慢的縮減。

1949年前後,魯迅的文章,是中小學教科書的必選內容。在最巔峰時期,魯迅的作品一共有31篇,被選入教科書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七八十年代開始,魯迅的文章慢慢的被刪減。先是一些政治性的雜文被剔除。接著是一些帶有階級性內容的文章被拿下。

魯迅的文章雖然經過了刪減,但是直到1990年,也還有22篇文章被保留下來。可是到了21世紀之後,魯迅的地位是真正的被撼動了。語文課本里只有八九篇魯迅的文章。甚至有些地方區域,魯迅的文章已經被刪減到3篇左右。

去魯迅化究竟是去什麼,要去到什麼程度,為什麼要這樣做。針對這一現象,很多當代的知名作家對都是抱有否定的態度。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還有《活著》的作者餘華,都對魯迅有著高度的評價。他們認為,社會需要的不是去魯迅化,而是去除社會的浮躁。

不要因為不懂,就否定魯迅文學的價值

不懂並不代表不適合,很多事情都是後知後覺的。有很多好的著作,讀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現在你不懂,也理解不了那種感覺,那可能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那是你閱歷不夠,感悟不透。

淺顯地來說,之前在讀朱自清的《背影》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了。裡面講的不就是父愛嗎,父親蹣跚地爬月臺,顫巍巍地走路,給他買橘子,目送他上車。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那種感覺。

大多數人讀這篇文章都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初中的時候理解的父愛,跟成家立業,為人父母之後,理解的父愛更不一樣了。之後的感覺才更深刻,更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

魯迅的文章也一樣,《藥》、《啊Q正傳》、《故鄉》、《孔乙己》等作品,剛開始讀都覺得有點晦澀難懂。就連作家莫言都說,小的時候,最頭疼的就是讀魯迅的文章。感覺不理解,也有點冰冷陰森。直到他開始寫作之後,才懂得魯迅的真正價值。

莫言是2012年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說自己雖然寫了很多的長篇小說,也獲了獎,但是用他自己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都比不上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

著名作家餘華也說過自己對魯迅文學的感受。他說就是因為自己之前的膚淺,差點讓自己跟這麼好的作品失之交臂了。直到後來又一次翻到魯迅的文章,才知道自己差點錯失了文學的瑰寶。

你看,就連文學的大家,小的時候,也一樣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所以說不懂是常有的事,不懂並不等於說不適合。

文學是包容性的,不能一葉障目,因噎廢食

一些教育界的專家人士,認為魯迅的文學透著陰森,言辭犀利,負能量太多。學生學起來壓力太大,理解力也不足。沒有真正的教育意義。

這些專家口口聲聲地說是為了學生減負,說得正義凜然,理直氣壯。但是學生的負擔跟壓力是一篇文章就造成的嗎?壓迫學生的是教育的機制跟社會的大環境才對。

人心浮躁,盲目攀比,追名逐利,金錢至上。社會環境都是如此。孩子只能被環境逼著往前跑。校園已經是孩子的最後一片淨土了,別讓社會的習氣汙染了整片校園。讓孩子心無雜念地安靜地讀書吧。

專家給出的理由其實有點牽強。沒有任何一種文學作品,是完美的按照孩子的價值理念跟欣賞水平去寫的。就連孩子們從小讀的童話故事,用的都是大人的思維。還是別讓孩子去逃避了,這麼好的魯迅文學是文化精品,不是怪獸。

文學是包容性的,不能一葉障目,因噎廢食。在韓國跟日本,還有一些東南亞國家,魯迅的作品至今還是被廣泛地推薦流傳,魯迅也被稱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自己不珍惜,還把它視為糟粕,這是什麼道理呢。

魯迅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精魂,永遠不會過時

以前的魯迅文學是救世良藥,現在時代變了,就說他過時了。文學為什麼要去適應每一個時代,這是不是我們自己缺少文化自信呢?

時代是變了,現在是21世紀,人們不再像革命年代那樣,需要驚醒,需要吶喊,需要時刻反省了。和平年代,真的不需要這種革命精神了嗎,不見得吧,越是現代社會,越需要人們自我的覺醒。

我們生活在社會的大熔爐裡,最難得的就是清醒。隨波逐流,只會被社會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地打趴在地上。時刻保持批判的眼光,反抗的精神,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如果說,魯迅文學過時了。那麼莫言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還要一遍又一遍地讀魯迅的作品呢。魯迅文學代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屬於傳統文學的精神領袖。傳統的文學永遠是經典,永遠不會過時。

每個時代的作品,反應的是每個時代的大背景。每個作者有每個作者的個人特色,尊重這些特色,接受這些不一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的開始。

小結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說魯迅的作品就是完美的,毫無瑕疵的。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說魯迅的作品一無是處,應該完全被摒棄。文學的土壤應該是寬泛的,不應該是一家獨大,百家爭鳴才是最好的狀態。

今天說的是去魯迅化,其實這種類似的文化怪相,還有很多。比如說去岳飛化、去文天祥化、去賣炭翁、去衛青等等。難道真的是書海之闊,闊到容不下一株"野草"?我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現代文學跟傳統文學的結合與碰撞問題了。

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常說司空見慣,司空指的是誰,又到底見慣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