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經典名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名句由來】出自《捲上.陸澄錄》。

【讀懂名句】

知為行的開始,行為知的結果。聖學只有一個功夫,知行不能分開當作兩碼事。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和習的關係,或者說知和行的關係、理論和實踐的關係,一向是儒學中的重要一環。明代著名學者王陽明,在這方面有很深的見地,他最早提出“知行合一”觀點,認為不但要在求知上下功夫,還要在踐行上用力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倡導在知與行的結合上求實效。

“知行合一”觀點強調要堅持在求知上下功夫。人總是在一定的“知”的指導下行動的,只有以正確的“知”為指導,“行”才能取得實效。 人之所以成為萬物的主宰,成為改造世界、改變社會的主要動力,就在於人具有知性:,並在 知性 的驅使下不斷做出新的嘗試與探索。

就個人成長而言,知識的追求是眾多追求的前提,因為它為個人的成長提供提升力,充當著行動的護翼。只有在知的前提下,行才有其根據。即所謂先有思路,後有出路。然而,“知”的範圍很大,認識自我,就必須認識人各方面的能力,瞭解人的潛在能量。研究表明, ~人的能量如一座隱身於海洋中的冰山,其顯現出來的能量只佔總能量的十分之一,潛能佔了十分之九,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有十分之八以上的行為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發生的~ 。

因此認識自我,是挖掘、瞭解、發揮人的能力的前提。認識世界也同樣要與時俱進,面對迅猛異常的知識更新和資訊爆炸,只要幾年不學習,就要被淘汰。

“知行合一”觀點還強調要堅持在踐行上用力氣。人的觀念具有一定的驅動力,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往往會有相應的行動, ~當一種觀念具有足夠大的驅動力時,行動就會持續起來。~ 人們把 #潛意識# 作用下的行為稱為習慣。在意識的支配下,行為可以變成習慣。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是有意識的行動,而後者更多的是透過潛意識自發形成的。水滴石穿,當一種行為逐漸演繹成習慣後,其價值就會徹底彰顯。

【故事連結】

佛門公案《傳燈錄》裡有一個::智賢格竹子::的故事。

說是智賢和尚去溈山和尚處訪學,溈山問他,聽說你聰明伶俐,問一答十,那你回答我一個問題“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智賢回答不出,找書本也找不到答案,就一把火燒了書包,哭哭啼啼地離家出走,很沒面子地雲遊去了。後來他由於不做知識分子,只好投身生產勞動,開荒種田。他勞動期間偶爾撿起一塊瓦片,隨手扔出啪的一聲,打到了竹子上,於是大徹大悟。

10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安潔離婚後出售愛的禮物!邱吉爾親筆畫作經由佳士得拍出3億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