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次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執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其中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次的。
外國古代把黃道南北各八度以內的空間叫做黃道帶,認為這是日月和行星執行所經過的處所。他們也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其用意和我國古代的十二次相同。
我國古代創立的十二次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化。第二、用來說明歲星每年執行所到的位置,並據以紀年。
分野《史記·天官書》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可見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絡起來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它們互相對應。
王勃《滕王閣序》說“星分翼軫”,李白《蜀道難》說“捫(mén)參歷井”,就是在分野的意義上提到這些星宿的。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彩錦護膊 漢魏 縱11.2釐米、橫16.5釐米1995年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
“五星積於東方”和“五星出東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時期內,在日出前同時出現在東方。這種天象非常罕見,所以引起古人的好奇與重視,把這種天象附會上某種“天意”。中國上一次出現聚合(間距<30°)的時間是公元1921年。下一次出現五星聚合的時間則是公元2040年了。
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展開圖 戰國 長71釐米、寬47釐米、高40.5釐米1978年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衣箱頂上右邊的動物是龍,左邊的是虎。衣箱正中是篆書的“ (鬥)”字,圍繞“鬥”字順時針排列寫有二十八宿的名稱。“虎”形狀與甲骨文中的“虎”字非常相似。虎左邊的火焰,是“大火”星。在衣箱的平面展開圖中,我們看到箱蓋下方的側面圖中有代表南宮的“朱雀”(鳥形),而代表北宮的“玄武”(龜及蛇)應在的部位被塗成全黑。王健民等人認為,這代表著北方玄武(北方七宿)在地平線以下。在二十八宿文字中,亢宿下方還有四個字“ (甲寅三日)”。根據墓中出土鎛(bó)鍾銘文,可知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