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兔和貓》是魯迅先生創作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主要描寫了三太太家的一對小白兔面對黑貓的威脅,艱難生存的故事。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弱小者的同情,對欺壓者的憎恨,也反應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觀點。

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先生接受了進化論的發展觀,認為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人必勝於老年人,把中國的希望寄託於未來。他認為“下等人勝於上等人”,宣傳“”對於一切幼者的愛”。於是,他站在了受壓迫的人民大眾一邊,站在了被侵略、被欺侮的弱小民族一邊。魯迅先生翻譯了大量愛羅先珂的童話,就是為了傳播“被虐待者苦痛的呼聲”和激發國人對強權者的憎恨。《兔和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小說開頭:

住在我們後進院子裡的三太太,在夏間買了一對白兔,是給伊的孩子們看的。

這一對白兔,似乎離娘並不久,雖然是異類,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天真爛漫來。

但也豎直了小小的通紅的長耳朵,動著鼻子,眼睛裡頗現些驚疑的神色,大約究竟覺得人地生疏,沒有在老家時候的安心了。這種東西,倘到廟會日期自己出去買,每個至多不過兩吊錢,而三太太卻花了一元,因為是叫小使上店買來的。

孩子們自然大得意了,嚷著圍住了看;大人也都圍著看;還有一匹小狗名叫S的也跑來,闖過去一嗅,打了一個噴嚏,退了幾步。三太太吆喝道,“S,聽著,不准你咬他!”於是在他頭上打了一拳,S便退開了,從此並不咬。

小說一開場就給我們介紹了這對白兔的由來,它們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受人喜歡,象徵著善良與弱小的人民大眾。而小狗s,被三太太呵斥不準咬,也為下文黑貓的殺機埋下了伏筆。

這對兔被養在小院子裡,因為它們太喜歡撕桌布,常常啃木器,因此三太太沒法把它們養在房間裡。而小院子中的野桑樹落在地上的桑子,正是它們最愛吃的,於是它們連餵它們的菠菜也不吃了。

而這樣一種放養的方式,正是給它們後期的悲劇做鋪墊。因為後院有一匹大黑貓,常常在矮牆上惡狠狠地看著,不得不防。

如果說魯迅先生將小白兔比喻為弱小、善良的中國普通國民,那麼這隻黑貓則象徵著舊時期殘暴、惡毒的軍閥們以及侵略者們。而後面的故事正是在白兔與黑貓之間展開,也象徵著中國社會弱小勞苦大眾和帝國主義列強、封建主義軍閥們之間的關係。

孩子們時常捉這對小白兔來玩耍,它們很和氣、溫順。夜裡的住處是一個小木箱,裡面鋪了稻草,在後窗的房簷下。就這樣過了幾個月,它們忽然自己掘起了土,挖出一個深洞,大家仔細一看,原來是其中一個的肚子比另一個大了許多。它們第二天便將乾草和樹葉銜進洞去,忙了大半天。大家對此都很高興,說又有小兔可看了。三太太便對孩子們下了嚴令,不準再去捉。“我”的母親也希望它們的家族能夠繁榮,待生下來,離了乳,也討兩隻養在自己的窗外。

這裡,魯迅先生透過這對小白兔為後代繁育做準備的一系列描寫,為我們闡述了再弱小的生物,它們都渴望生存,都渴望生命的延續。這是作為一個生物最低,也是最起碼的要求。而小說中的三太太、“我”也無不對這對小白兔充滿了愛憐。

魯迅先生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廣大的中國人民正像這對瘦弱的小白兔一般,他們渴望能夠繁衍後代、安居樂業。只需要有一點點小小的生存空間便能得到滿足。然而就是如此卑微的要求,在那個社會,依然是那樣的奢侈。

這對兔子搬進洞穴沒過多久,大家便在三太太的後窗看到了一隻小兔,在院子裡跳躍。這隻小兔比它的父母買來時還小得多,但也已經可以後腳彈地蹦跳起來,還看見一隻小兔在洞口探頭探腦,探一探頭便立刻縮了回去,那是它的弟弟。

這兩隻小兔的出生,為大家帶來了更多的歡樂,小院子裡也更加熱鬧了,視窗也時常有人來窺探。這裡無不體現了人們對新生的喜悅,對於生物來說,新生永遠是令人欣喜的,無論是簡單的兔子還是人類,都代表了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這也符合魯迅先生所認為的“未來必勝過去”的價值觀。

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傳統的封建派作鬥爭,所有小說當中,均以新的生命來代表中國的未來。這裡魯迅先生以兩隻小兔的出生和人們看到小兔之後的歡樂,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

然而小兔也是需要別人照看的,院子裡的人們在看不到小兔的時候卻也都會忘卻了它們。這裡也隱喻了辛亥革命的可悲之處,這場革命沒有與底層相結合,僅僅只是一場精英的革命,高高在上的革命。辛亥革命改變了政府,卻沒有改變國民與社會,這正是政府對底層國民缺乏關心的表現。這份關愛僅僅流於表面而未落於實處,就像院子裡的人們僅僅喜愛小兔,但當小兔不見時卻將他們忘卻了。

唯有三太太,經常去餵它們菠菜。有一回,她在後院中的牆角邊上突然發現了一個新的洞,而舊洞上依稀有許多爪痕。她便疑心是牆上的那隻大黑貓乾的好事,於是她下定了挖掘的決心,取出鋤子一路挖下去,果然見到了一堆爛草夾著兔毛,沒有了雪白的小兔和它那未出洞的弟弟。原來是小兔已經遭了大黑貓的毒手。

而牆角的新洞則是那對兔子新挖的,三太太也掘開新洞,看到裡面有七隻很小的兔子,眼睛都還沒睜開。原來是它們搬了家以躲避大黑貓的攻擊,為了預防威脅,三太太將七個小兔都裝在了木箱中搬到了自己房裡餵養。

大黑貓作為生物鏈中的強者,總以霸主自居,伺機捕殺那些幼小的生靈。魯迅先生在小說中以大黑貓暗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他們是不願意讓人民大眾安定地生活下去的。他們相互勾結,掠奪人民的財產,屠殺人民的兒女,試圖置中國人民於死地而後快,這正是1922年前後中國的社會現狀。

外國列強加緊侵略中國,而國內軍閥政府連年內戰,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就算是再弱小的民族,也會有覺悟者反抗起來。他們不會任人宰割,人民終會覺醒。文中三太太把兔子的新窩掘開將七隻小兔全部帶到自己的房中餵養,正是暗指中國民族底層社會的反抗意識已經逐漸覺醒。這裡魯迅先生也是在告訴大家,永遠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也在提醒革命者家們,革命是不能脫離人民的力量而獨立存在的。

雖然受到了三太太的保護,但是大兔的表現卻是不以為然。它們所做的挪窩只是在面對壓迫時,無奈的逃避,卻從未想過反抗。同情弱小者的三太太,已經擁有了反抗意識。但是受害者的白兔卻無動於衷,這正是表現了中國舊社會底層國民的麻木,也正反映了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觀點。

當知道了黑貓殺害小兔的真相後,文中的“我”,又產生了怎樣的思想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但自此之後,我總覺得淒涼。夜半在燈下坐著想,那兩條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覺的早在不知什麼時候喪失了,生物史上不著一些痕跡,並S也不叫一聲。我於是記起舊事來,先前我住在會館裡,清早起身,只見大槐樹下一片散亂的鴿子毛,這明明是膏於鷹吻的了,上午長班來一打掃,便什麼都不見,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在這裡呢?我又曾路過西四牌樓,看見一匹小狗被馬車軋得快死,待回來時,什麼也不見了,搬掉了罷,過往行人憧憧的走著,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在這裡呢?夏夜,窗外面,常聽到蒼蠅的悠長的吱吱的叫聲,這一定是給蠅虎咬住了,然而我向來無所容心於其間,而別人並且不聽到……

假使造物也可以責備,那麼,我以為他實在將生命造得太濫了,毀得太濫了。

中國舊社會的國民們也就跟這些一條條逝去的生命一般,在無人知曉之中,在列強和軍閥的壓迫當中逐漸消散了。這樣的社會是沒有未來的,這樣的社會需要反抗!需要新生!

面對這樣的思想波動,“我”又會怎麼對待那隻殘忍的黑貓呢?

我們再來看一下原文:

嗥的一聲,又是兩條貓在窗外打起架來。

“迅兒,你又在那裡打貓了?”

“不,他們自己咬。他那裡會給我打呢。”

我的母親是素來很不以我的虐待貓為然的,現在大約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麼辣手,便起來探問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卻的確算一個貓敵。我曾經害過貓,平時也常打貓,尤其是在他們配合的時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並非因為他們配合,是因為他們嚷,嚷到使我睡不著,我以為配合是不必這樣大嚷而特嚷的。

況且黑貓害了小兔,我更是“師出有名”的了。我覺得母親實在太修善,於是不由的就說出模稜的近乎不以為然的答話來。造物太胡鬧,我不能不反抗他了,雖然也許是倒是幫他的忙……那黑貓是不能久在矮牆上高視闊步的了,我決定的想,於是又不由的一瞥那藏在書箱裡的一瓶青酸鉀。

窗外兩隻貓偶爾的一次爭鬥,卻引來了母親對我虐貓的懷疑。這種無底線的包容與善良是不可取的,流露出了魯迅先生反對無原則修繕的主張。善良應該有度,我們不應該對施暴者懷有同情之心。對待殘忍的施暴者,我們應該以最嚴厲的手段予以還擊,而不是將無故的多餘的善良,用在他們身上。於是,我終於下定決心要反抗,文章在我瞥見一瓶氰酸鉀當中結束。

氰酸鉀是一種劇毒的化學品,很明顯我是要用這一瓶毒藥,將黑貓的生命徹底了結。魯迅先生正是中透過這麼一個舉動來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列強正在瓜分中國,人民正在遭遇宰割,此時需要讓民族覺醒,喚起人民的反抗心。

縱觀整篇小說,魯迅先生透過兔與貓在生物鏈上的對立為我們闡述了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對立。兔子代表了正在水深火熱當中的中國舊社會的普通國民,他們思想麻木愚昧。雖然嚮往著美好安定的生活,卻不知反抗只會任人宰割,面對壓迫只會消極逃避。黑貓則象徵著外國侵略者以及國內的封建軍閥,他們自以為高高在上,剝削著人民,奴役著生命,不知自己已經大禍臨頭,即將激起全民的反抗。而三太太和“我”則象徵著為拯救國民奔走呼號的仁人志士們、革命先驅們。他們在儘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保護國民不受危害,雖然他們的行為猶如蚍蜉撼樹,微乎其微,但是他們這麼做是為了喚起民族的反抗心,讓整個民族都鬥爭起來!

未來的人民們並沒有讓魯迅先生失望,我們中華民族徹底站起來了,弱者唯有反抗以自強,才能真正屹立於世!

11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陸游離婚七年後偶遇前妻,寫下了一首經典詞作,他是什麼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