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派上用場的,當屬丫腰葫蘆,模樣亦可愛,鐵柺李之類仙人和江湖郎中腰上彆著的,正是它。俗話說,照葫蘆畫瓢。丫腰葫蘆一刨為二,即是瓢,舊時,瓢是家裡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件,可用來舀水舀米舀面,輕快而便捷。
小時候,尤其是炎炎夏日,放學歸來首件要緊事,即是跑回家中天井裡的大水缸前,用水瓢舀上半瓢自來水,咕咚咕咚灌下肚去,冰涼解渴,全然不顧什麼生水寄生蟲。那個年代的學生每年都要打幾次蛔蟲,即是此故。反倒是打蛔蟲的藥相當好吃,我們稱之為寶塔糖,紅紅綠綠的,肚裡沒蟲子也愛吃上幾顆,特甜。瓢的份量極輕,一般會反扣在缸蓋上,扔到水缸中亦不會沉底。
“小扇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不中不中;實在要借,等到秋冬。”此中所言之扇,多指蒲扇。舊時的暑期,奶奶搖著手中的一把大蒲扇,常常會念叨這首民謠。在沒有電風扇空調的年代,蒲扇可稱是盛夏的御暑利器。
蒲扇,是蒲葵的葉子,唐代白居易曾有詩詠:風扇蒲葵輕。亦有人將蒲扇稱為芭蕉扇,錯了!芭蕉的葉和莖皆軟,不可成扇。而蒲葵嫩葉時的葉面和莖梗,乾製後大小、硬度適中,非但可以扇風取涼,夏天捎帶著遮擋驕陽或拍趕蒼蠅蚊子,也相當上手。畫家豐子愷先生擅以漫畫形式表現之。
說來有趣,上高中以前,我睡的床是火炕,這在當時的城市之中,亦不多見。
炕是用堲盤出來的。堲,相當於土磚,透氣性極佳。選料黃泥摻上稻草後,和成糊狀,倒入長方木框中抹平,塑形,泥土風乾後,即是堲,我自小跟著爺爺打過一回。火炕上鋪紅席,也叫涼蓆。席子是用高梁秸劈成篾子後編成,夏天睡在席上舒服涼快,冬天火炕燒熱後,席子也熱,故涼蓆和火炕是一對絕配。如今的手編紅席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範圍,像樣的席子價格已超過千元。
炕上不能或缺的傢什,另有炕桌,多為木製,高約三十公分左右,可方可長,一日三餐和會客喝茶,皆在此中上演。上炕的人須盤腿打坐,不諳此道的來客,常常出糗。我至今都能長時間盤腿,即是從小在炕上打下的好底子。
另一樣睽違已久的老物件,是風箱。青島地區俗稱風先。幼時,家住老式四合院,正屋東西各砌有一個大鍋臺,照例配置了兩副風箱。風箱是全木質長方型,以桐木居多,材質軟,份量輕;楸木最佳,其硬度適中,不變形。風箱內設擋板等一干機關,歇後語“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即是言其原理。人要坐在蒲墊上,不停地抽送風箱的拉桿,呼噠呼噠,為爐膛火勢助力。一邊拉風箱,一邊往爐膛內填充麥秸稈木柴,是個力氣活,得用巧勁兒。我放學歸來最愁趕上拉風箱,往往弄不了幾下就會喊累,趁大人不注意即拔腳溜號了,小腳的奶奶是絕對攆不上我的。
風水輪流轉。電動鼓風機普及後,風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城市中遁跡已久。現如今,它又被請回到各色民俗博物館中,明正言順的做上特邀嘉賓了。偶爾邂逅一次,心裡難免會湧出一股暖流,憶起從前的往事。誰的鄉愁裡,會沒有幾樣曾經的老物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