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

為什麼行遠必自邇?

《說文》解釋:邇,近也。邇是形聲字,從辵,爾聲,本義是近。

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這是一個我們常見的比喻,也是一個成語:行遠自邇,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向一個遠處的目標進發,必須要走過一個又一個近的目標,就像走遠路一樣,必須要設好休息點,才能持續漸進。

我們很多人,都有遠大的抱負,都曾想仗劍走天涯,行俠於天下,但是我們都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只想一名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

等到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很多比我們開始晚的,比我們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客觀的收穫,我們才發現自己還是一無所有。

為什麼登高必自卑?

《詩·小雅·正月》中有:謂山蓋卑。卑,指地勢低下,與高相對。

登上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做事情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才能到達一定的高度。

我們能不能從半截開始?當然可以,社會形態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就有差別,有人一輩子的努力目標,就是另一小部分人出生就享受的環境,但是,這不是關鍵。

從個人發展來看,唯有自我覺醒,才算真正的開始,家庭和社會地位給予我們的只是登山裝備,裝備好壞能影響登山效率,但是,裝備的好壞從來都不是登山的決定因素。

登山最關鍵的是人,是選擇路線的智慧,是堅持能力,是前進與休息的節奏控制等等。

從小事做起難道錯了嗎?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現在被很多人質疑,很多人說:社會分工不同,何必強調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生活相關的事都要做好?比如一個音樂人,只要音樂做得好,其它可以請人幫自己搞定啊。

社會分工不同,個人擅長有不同,這個我們承認,但是,個人生活還要別人負責,這種現象說明更多個人選擇了被社會綁架,放棄了自我意識。

人有沒有能力搞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個人有沒有自我意識的標誌,如果有自我意識,就有了自我標準,怎麼做最好,是有自我判斷標準的,什麼也都能做到自己滿意,做到符合好的標準,如果沒有自我意識,就只能被別人標準左右。

社會再分工不同,人關鍵的還是做人和做事,做一個獨立的人,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切還是需要從小事做起,從小事中磨礪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做到實現自己。

5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印象派大師以豐腴俊美的女人體油畫表達陽光快樂的生活態度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