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

人生萬事,福禍相依。

人這一生的狀態就是福禍相依,並且向前推行的過程,而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在這福禍相依的不斷轉換中尋找平衡。

就像之前文章中提到的一個觀點:“勝時不驕,敗時不喪”,用“見相非相”的智慧看到萬物背後的發展規則,並且在多變的世界中求取平衡,這就是智慧的體現。

那麼對於一個人來說,求取平衡的根本在什麼地方,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該依照什麼樣的方式來判斷自己是否趨向平衡,還是依然處在極端呢?

這個依據,就在於自己能否摒棄偏執之心。

《圍爐夜話》之中有一句話叫: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沒有偏執心態,才是通達事理的方正之人;有嬌柔造作的習氣,便不是樸實的真純之人。

很多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叫做平和為福,正所謂“和為祥氣,驕為衰氣”,平和是人生一切福分的基礎,而偏執剛好是對應平和相反的一面。

偏執的人習慣性地單憑自己的個人所見去面對問題,這種人的心性之中雖然有著頑強的特性,但伴隨頑強而來的就是超出平常人的固執。

當一個人內心存在偏執的時候,面對事情就不能用謙虛和圓潤的態度去接近客觀,一個人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時,哪怕他本身具備很多學問和才能,或者他本身的智商很高,但這樣的人通常會因為自己的偏執而缺乏了尋找正確方式的機緣。

在主觀妄為的驅使下,永遠錯失了接近客觀的機會。

我們可以從道家的角度闡述偏執之心對人生產生的負面影響,《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聖人能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不是輕舉妄動。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所謂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發展符合客觀規律所為,而偏執剛好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主觀妄為。

偏執的特性之中,雖然存在著對一件事情執著的特性,但是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知其不為而去妄為”,而“無為而治”,則是在順應客觀規律發展的基礎上“知其為才去為”。

個人的意志永遠不能主導客觀規律的發展,違背客觀規則的事情很難有好的結果。

二、

所以由此可見,去除偏執心,讓自身符合客觀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境界,而且世間許多塑造大成就的人,都是在摒棄自我妄為的基礎上,符合客觀規則之後才塑造出的結果。

曾國藩最初創立湘軍的時候,就處在非常激進的狀態之中,雖說他一心想把事情做好,但是越努力越被動,導致阻礙重重。

後來有一次機緣巧合,在旁人指點之下,研讀黃老之術,調整了自身狀態之後,以順應人性的基礎上再去作為時,才逐漸起到效果,最後才有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佳績。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

對於人生來說,名利慾望未能傷害自己心性半毫,但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死抱著偏見不放,才是一個人殘害心靈最大的毒蟲。淫樂美色並不一定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品德,因為淫樂美色皆出自於人之本性的聲色慾望之中,但是自作聰明、目中無人,才是影響自己品德或者阻礙自己品德精進的障礙。

能夠建功立業、修養良善德行的,通常是懂得謙虛圓潤的靈活之人,在生活中多有磨難,並且惹是生非者,大多是固執己見,即便聰明但是也容易反被聰明誤的愚者。

所以說一個人應該審時度勢,隨時調整自己,避免陷入“我執”的偏執特性之中。

黃炎培先生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事閒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如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很多人提到方圓處事之道的時候,總是將外圓內方這種狀態理解為世故圓滑的粗俗特性,其實我們不妨換一種角度去理解。

所謂外圓內方,就是放下自己內心偏執的平和狀態。

當自己能夠堅守人生處事之道的同時,以順應規則的方式來探索符合自身的法則,這樣不僅能避免鑽入“我執”的錯誤問題之中,也能在完善自我品行的基礎上,塑造人生功業。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5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原著《西遊記》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