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備受爭議的老子和《道德經》

《道德經》是先秦諸子分家前的偉大名著,為當時諸子所共仰,兩千多年來,它不僅對中國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文化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世界思想史上,老子和後學莊子一起,被全德大學教師進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紐什譽為“世界精神孕育者”,他的代表作《道德經》是名副其實的萬經之王 。

然而,從西漢開始,《道德經》及其作者就一直飽受爭議,焦點就在於老子的思想是倒退的,還是革命的,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兩宋的理學大家程顥、程頤、朱熹,為了建立“天理”學說,開展了對老子思想的研究、借鑑和批評,朱熹雖然深研老子20餘載,承認老子思想“自有許多說話,人如何不愛”,但涉及老子“無為”“柔弱勝剛強”“處下不爭”“欲取之,必固與之”等思想時,依然不吝以“心最毒”“權謀家”冠名老子,說“老子之術,須自家佔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朱子語類·老氏》)。”

直到近代,北京大學胡適與馮友蘭、錢穆等關於老子思想主旨,及其老子是否晚於孔子的爭論,一直延續半個世紀。

在他們辯論期間,另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范文瀾在指出老子的思想被誤解和冤枉的同時,也給老子思想下了結論說“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反動”(《中國通史簡編·周代思想概況》)。

帛書《老子》的橫空出世,顛覆了傳統認知

1973年,考古工作者對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出大量價值連城的文物,其中最重量級的是大批帛書,帛書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黃帝四經》、《養生方》等漢初學術與方術文獻,以及大量的儒家經典、術數、醫藥、兵家之書。

但令考古人員不解的是,帛書不同於世傳本《道德經》,而且,存在於同一處的《老子》有兩種版本,甲本為古體字,乙本為隸書。專家認為,這兩種《老子》肯定抄寫自不同的版本,這也證明在當時流傳於世的《老子》不止一種。

更令專家詫異的是,帛書《老子》,不論是甲本還是乙本,所有的“無為”都不是《道德經》裡面的“無為”,專家們查證了中國古典文獻,除了《老子》,在《易經》中也出現過“無”字而不是“無”字,這令參加發掘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委會的專家無比震驚。

不就是一個“無”字嗎?不就是一簡一繁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然而,在古代,它們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無”是中國漢字一級字,與“元”“天”有著天然的聯絡和近似的含義。《說文解字》:無,亡也。從亡,無聲,通於元者。兀,謝頂,毛髮稀疏;無,表示毛髮稀疏的程度。是“似無實有”,“初始有物”。老子在經文中給“無”的定義很清楚,“無”是用來描述萬物之始之狀態的概念(無名天地之始),萬物之始意味著無限能量與可能,但不是“無”,“無”是真的什麼也沒有,兩個字的含義天壤之別。

“無”是什麼?“無”是二級漢字,是從跳舞的“舞”衍化而來,在“舞”的下半部新增一個另外一個一級字“亡”字,表示躲藏、逃亡之意。

為什麼一級字反而比二級字複雜?因為古代“國之大事唯祭與戎”,造字也是先造跟祭祀和戰爭相關的文字,祭祀總是伴隨著舞蹈,因此舞的象形字就是個一個巫者執牛尾而舞的形狀。當戰爭記錄有關事宜,文字不夠用時,就在“舞”字上加一個“亡”,表示此人已不在軍營,下落不明,但不一定是陣亡,有可能是逃跑、躲藏或被俘。

“無”和“無”是造成曲解老子思想的根源之一

老子論道,從天道講到人道,從世界觀講到人生觀,所依循的就是作為世界本源和規律的“道”,道的屬性是虛無的,一體的,遍佈整個宇宙和萬物的存在,它“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撫之而弗得”,萬物的生成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就是天地未分,陰陽一體的那個混沌狀態,由於陰陽的運化,才有了紛紜萬物,包括人類。

因此,“一”就是萬物的“初始萌生狀態”。因為初始,處於萌生狀態,所以極具能量而自然化育,極具可能而從容有序,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情”,其中“有信”,萬物之於“一”就像胚胎之於人體,這就是“無”的寫狀與含義。

這種狀態的“無”,是對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客觀描述,所謂萬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萬物各自依循著自己的內在規律執行,沒有人為的干擾因素。這種執行狀態叫“無為”,如同莊子所說: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帛書《老子》中,凡涉及“道”的清靜、無為、不爭、處下等概念時,都是用“無”,表示依循自然執行規律,不強作妄為。書中有83處“無”,強調的都是探尋探索事物起始狀況的作為,是一種嚴謹科學的研究作為,而不是不作為;只有在強調真的什麼也沒有時,才用“無”,比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再如“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等,這裡的“無”跟事物的初始萌生沒有關係,是真的什麼也沒有。

因此,所謂“無為”,就是“為道日損”,減損掉人為的主觀意願,把精神清零復位,回到事物或問題的初始狀態的行為。是“為之於亓未有也,治之於亓未亂”的作為。中醫講“大醫治未病”就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治未病,就是在病狀初現時及時採取防範措施,以免“病入膏肓”以後,再做“有為”的醫治。

韓非子在《喻老》中,對老子這一思想”做註解時,講了個“扁鵲見蔡桓公”的寓言故事。有一天,神醫扁鵲跟蔡桓公說“君有疾”,但是初發,好治。桓公說:你們這些醫生總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顯示你們的能耐。過了一段時間,扁鵲又跟桓公說,“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公不予理睬。再次見他,扁鵲說“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就來不及了。桓公還是不聽。到最後一次見到他時,轉頭就跑。桓公叫人去問何故。扁鵲說,病入膏肓,不可治也。

沒過多長時間,桓公果真病倒了,等他派人去找扁鵲時,他早已跑到秦國去了。沒多久,桓公就不治而亡了。所以韓非子說“故聖人蚤從事焉”,即從“無”處下手,不要等事態難控時,手忙腳亂,做“有為”的補救工作。

這就是老子“無為”的真相。

把“無”改為“無”,“無為”變成“無為”,就真的變成了不作為了。所以程頤說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是玩文字遊戲,朱熹則說老子是明裡什麼事也不做,暗地裡什麼都做好了,是個權謀家、心最毒(《朱子語類·老氏》)。

歷來的《老子》注家,多是從“無為”來解老、喻老的,因此偏離了老子思想,包括梁武帝蕭衍、魏孝文帝拓跋宏、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等帝王的御注《道德經》,全是“無為”。清聖祖康熙的御筆“無為”匾額也是“無為”。一字之誤,造成了老子反動、消極、懦弱不爭的千古冤案,這種錯誤一直延續到1993年,但至今依然普遍存在。

一切充分而有力的考據和訓詁,在文物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對《老子》的篡改何止一個“無”字,據專家統計,300多句的《老子》被篡改700多處,造成了極為重大的傳承損失,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老子研究會會長肖鋼認為:《道德經》其殘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鳳毛麟角,不僅造成原著在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巨大科學成就被徹底銷燬了,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主題也是完全相悖的,比如“無為”不是“無”為“弗爭”不是“不爭”,等等。

再如,本來是闡述事物發展規律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被解讀為“ 想要合上就先張開它,想要弱化,就先增強它,想要廢除,就先推舉他,想要獲得,就先給予”的欲擒故縱,以退為進的權謀策略。

其實老子強調的是“反者道之動”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物極必反的屬性,在變化之前都有徵兆,將要收斂的,必定是本來過於張揚的;將要削弱的,必定是本來是過於強盛的;將要離去的必定是本來給予的;將要剝奪的,必定是本來太多給予的。

老子本沒有個人情感傾向,只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闡述。後人加入個人主觀意願,他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冷靜客觀陳述,變成了蓄意的處世策略,那是後人的偏見和曲解,與老子無關。

好在文物不言,自勝千言萬語。老子思想的偉大與不朽,穿過重重迷障,終於光芒萬丈,給中國,也給世界帶來智慧的之光。可惜的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連外國人都推崇的老子及其思想,在國內依然被許多人誤解著。

傅佩榮當年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哲學博士時,就感慨於外國人對老子思想的“革命性”評價,認為西哲們還是比較中立的、公允的,沒有更多的預設立場。說老子反動,倒退,實在是“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曲士不可以語於道”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前主任,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所說:說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詩人的,誠然不錯;但是它至少也同樣是方術的、科學的、民主的,並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要不然,老子如何能躋身於歐洲中心論的西方,成為與柏拉圖並肩的“世界精神孕育者(赫伯特.曼紐什)”,成為“診治西方虛無主義的頑症”的良方(克拉克)?以至於西方哲學家呼籲以“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柯拉邦德)”。

走過了兩千多年世事滄桑,《老子》終於在中國文化復甦的前夜,從地下被髮掘出來,重現真容,向世界展現他的偉大智慧!正像德國人尤利斯噶爾說的那樣: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已經到來,“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許多許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感謝文物,感謝考古工作者!

8
最新評論
  • 1 #
    一個“無”字就把《道德經》給推翻了,肖鋼教授認為:《道德經》其殘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鳳毛麟角。
  • 2 #
    重新整理一部《老子》和註疏加以推廣
  • 3 #
    你此文有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人認為無是無的繁體字,你現在是說無早就有,開篇就應說清楚。
  • 4 #
    原來,無,和太極,先天一旡,這麼樣的真相呀!學習了!
  • 5 #
    沒有人比我更懂老子,道可、道非、恆道。就是相對論
  • 6 #
    帛書《老子》在哪裡可看到正本的?
  • 7 #
    谷和穀也不是一個字。《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 8 #
    黃老哲學,以老子(無論李耳還是李聃)《道德經》舉世矚目。歐洲近代史給予非凡評價。第一任德國科學院院長萊伯尼茲首肯扉頁讚譽“微積分”思想源頭鼻祖。現今德國家均二本。然,大家評判老子《道德經》只片面讀意,加之“腐儒”們如程朱理學等曲解其義,以訛傳訛,“塑造~改編”解為“虛無”之術,殊不知其鼻祖問道老子曾稱“神龍見首不見尾”,雲裡霧裡,但只能推測源於易經,羞愧回修“易”,更曲解成“俗卦”外表,忽略華章典範之精髓~辯證邏輯之人本主義根基。《道德經》是春秋戰國以形式邏輯方式(文書)最佳易理表述的逼近…形而上、形而下,闡述陰陽互補、虛實相容、男女相配、長短相較、高下相傾,前後相隨、聲音相和的萬物規律。西方自直觀實際出發,號稱希臘開始(其實自哥貝克利源流),只建立實空間描述,以號稱歐幾里得為名者發明之此理推演,形成形式邏輯推理方式。殊不知《道德經》是《易經》酋空間的最佳形式邏輯表達方式,此方式近代歐洲由走出三十九級臺階(活至39歲)的黎曼“拼死”總結出“黎曼空間~虛實互補空間~酋空間”的全範疇,以至於從此思想推出相對論和絃空間,讓近現代科學走向“太人類”。此理中國形式邏輯鉅著春秋已發,機理形成則9000多年前顓頊最古歷程式設計過程已揭示,河圖洛書已展示辯證數理特性,赤道二十八宿迴歸黃道十二宮造就地球村最早且最完備的辯證思維邏輯推理~基於酋空間,是以斯巴~宇宙開創世界科學思維先河,後來文人咬文嚼字,形成“九斤老太太生八斤媳婦生七斤女兒…”、“連城訣”而一代不如一代,對得起我們“徹地通天”的英明祖先嗎?
  • 9 #
    所謂帛書應是1973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早期文物吧!若是…也就是所謂的道,德甲,乙卷本…哈哈…有意思…一字之別道出歷史"真相“…哈哈…按作者所述,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西漢早期至1973帛書發現前的兩千餘年裡,世間所有道之崇拜者傳承者,崇拜傳承了一個似是而非,不明所以…哈哈…你的"道"可真是道行不淺呀!
  • 10 #
    感謝作者給了我新的思路,老子的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我一直是這樣短句的。這正好符合上古神話傳說,天地之始是一個大混沌,就是無。老子說,無,是天地之始的狀態。所以這個無是開始,數學上用零表示,是相通的。
  • 11 #
    無中生有,是可以有。 無中生有,是真沒有!
  • 12 #
    哪裡能買到這個帛書的影音本?這麼多年的《道德經》原來都理解錯了。
  • 13 #
    無者有而少矣 墨子已作說明了
  • 14 #
    無中生有而非無中生有。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四十講:魏書·劉馥/司馬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