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歷史#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也。避亂揚州,建安初,說袁術將戚寄、秦翊,使率眾與俱詣太祖。太祖悅之,司徒闢為掾。後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述攻殺揚州刺史嚴象。廬江梅乾、雷緒、陳蘭等聚眾數萬在江、淮間,郡縣殘破。太祖方有袁紹之難,謂馥可任以東南之事,遂表為揚州刺史。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懷緒等,皆安集之,貢獻相繼。數年中恩化大行,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於是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及茄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為城壘,多積木石,編作草苫數千萬枚,益貯魚膏數千斛,為戰守備。建安十三年卒。孫權率十萬眾攻圍合肥城百餘日,時天連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視賊所作而為備,賊以破走。揚州士民益追思之,以為雖董安於之守晉陽,不能過也。及陂塘之利,至今為用。

【譯】劉馥字元穎,是沛國相城人。他曾經到揚州躲避戰亂,建安初年(196),他遊說袁術的將領戚寄、秦翊,讓他們率部和他一起到太祖那裡歸順。太祖很高興,讓司徒徵召劉馥為掾史。後來孫策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述攻打併殺死了揚州刺史嚴象。廬江的梅乾、雷緒、陳蘭等人在江淮之間聚集了數萬人馬,導致各地郡縣因被劫掠而殘破不堪。太祖這時候正困在袁紹的圍攻中,認為可以將東南地區的事務交給劉馥,就上表請封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接受任命後,隻身奔赴合肥空城,建立當地的官署,對於南面的雷緒等人,都使他們安定下來,他們都相繼進獻禮物。幾年的時間,大力推廣恩惠教化,百姓對於他的治理都很滿意,那些穿越山水回來依附的流亡百姓有上萬之數。於是劉馥將諸位儒生聚集起來,建立學校,廣建屯田,大力修建芍陂、茄陂、七門堰、吳塘等土堰以堵住水流方便灌溉稻田,官吏百姓都能有積蓄。又修建很高的城壘,儲備很多滾木、石頭,編製成千上萬枚草苫,又增加儲備魚油幾千斛,為作戰做準備。劉馥在建安十三年(208)去世。孫權率十多萬人馬將合肥城圍攻一百多天,當時連續降雨,城牆即將崩塌,於是城中守將就用草苫蓑席將城牆覆蓋起來,晚上在城外點燃魚油,觀察敵軍的情況然後做出相應準備,後來敵軍因為被打敗而撤退。揚州計程車人百姓更加追念劉馥,認為即使是春秋時期董安於據守晉陽的事情,也不能超過劉馥。至於他修建的水利工程,到現在還在使用。

馥子靖,黃初中從黃門侍郎遷廬江太守,詔曰:“卿父昔為彼州,今卿復據此郡,可謂克負荷者也。”轉在河內,遷尚書,賜爵關內侯,出為河南尹。散騎常侍應璩書與靖曰:“入作納言,出臨京任。富民之術,日引月長。藩落高峻,絕穿窬之心。五種別出,遠水火之災。農器必具,無失時之闕。蠶麥有苫備之用,無雨溼之虞。封符指期,無流連之吏。鰥寡孤獨,蒙廩振之實。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憲不撓;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辦。雖昔趙、張、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為政類如此。初雖如碎密,終於百姓便之,有馥遺風。母喪去官,後為大司農衛尉,進封廣陸亭侯,邑三百戶。上疏陳儒訓之本曰:“夫學者,治亂之軌儀,聖人之大教也。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雖有其名而無其人,雖設其教而無其功。宜高選博士,取行為人表,經任人師者,掌教國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孫,年從十五,皆入太學。明制黜陟榮辱之路;其經明行修者,則進之以崇德;荒教廢業者,則退之以懲惡;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浮華交遊,不禁自息矣。闡弘大化,以綏未賓;六合承風,遠人來格。此聖人之教,致治之本也。”後遷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靖以為“經常之大法,莫善於守防,使民夷有別”。遂開拓邊守,屯據險要。又修廣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薊南北,三更種稻,邊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追贈徵北將軍,進封建成鄉侯,諡曰景侯。子熙嗣。

【譯】劉馥的兒子劉靖,黃初年間(220~226)從黃門侍郎升遷為廬江太守,,文帝下詔說:“你的父親曾在那裡擔任太守,現在您又去治理這個郡,可以說得上是擔當國家重任了。”後來劉靖調任河內太守,又被提升為太守,被賜封爵位為關內侯,出京擔任河南尹。散騎常侍應璩給劉靖寫信說:“您入京擔任納言的官職,在京城出任官職。使百姓富裕的辦法,在於慢慢引導滋長。院牆的籬笆要又高又直,斷絕那些想要打牆行竊的想法。播種時要精心挑選五種穀物的種子以避免水旱災害。農用器具一定要齊全,不要錯失耕種的世界。養蠶、種植麥子要準備好苫蓋,才能沒有被雨淋溼的隱患。各位官吏的升遷要有期限,不要出現停留在原位的吏役。那些鰥寡孤獨的百姓,要能享受官府倉庫的救濟。再加上能明確判斷細微的事情,斷案的時候要秉持律法不屈服;有關官員按照朝廷旨意處理政事,百里之內的人都 會垂手聽命。即使是過去像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王駿這樣有才能的人,也沒有辦法相比。”劉靖處理事務的時候大多都像應璩說的那樣。剛開始實施政策的時候雖然很瑣碎繁雜,但最後都使百姓獲得便利,有劉馥的風範。後來劉靖因為母親去世辭官,後來又擔任大司農衛尉,進封為廣陸亭侯,食邑三百戶。劉靖上疏陳述儒家教育的根本說:“所謂學問,是天下安定和動亂的準則,是聖人的教導訓誡。自黃初初年以來,朝廷推崇設立太學已經二十多年了,但卻很少有傑出成就的人,大概是博士的選拔很容易,眾位儒生都是為了躲避徭役,那些名門望族的子弟,以儒生不是他們的同類人而感到恥辱,所以沒有嚴肅治學的人。雖然有這樣的名聲卻沒有這樣的人才,雖然設立了教化但卻沒有什麼成效。應該用高標準來選拔博士,選擇那些行為舉止可以為人表率,精通經學能擔任教師的人來掌管太學,教育學子。遵循古代曆法,讓兩千石俸祿以上大臣的子孫,到了十五歲都進入太學學習。明確制定獎罰升降的制度;那些通曉經學,品行端正的人,就提拔他們以顯示對德行的推崇;那些荒廢教化學業的,就將他們勸退以表示懲戒;舉薦那些道德良好的學子來教育,那些比較普通的就對他們加以引導,那現在這種浮華奢侈、結交往來的風氣,不用禁止也會自己停息的。闡發弘揚聖明的教化,以安撫那些還沒有安定的地區;天下百姓都承受恩惠,邊遠地區的百姓會前來歸順。這是聖人的教化,治理好天下的根本。”後來劉靖被提升為鎮北將軍,持符節督領河北地區的各項軍事事務。劉靖認為“日常管理最好的辦法,就在於有防有守,讓百姓和外族有所區別。”於是劉靖拓展邊境防線,在險要的地方屯兵據守。又修建並擴大了戾陵渠大堰,將水引入灌溉薊州南北的土地,使當地每年能種植三次稻穀,邊境百姓都從中獲利。劉靖在嘉平六年(254)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徵北將軍,並進封爵位為建成鄉侯,諡號為景侯。他的兒子劉熙承襲爵位。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鈔。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願明公監觀往事,少加三思,即榮名並於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譯】司馬朗字伯達,河內郡溫縣人。他九歲的時候,有人提起他父親稱的是字,司馬朗說:“輕慢他人親人的人,也不會尊敬自己的親長。”那個人就向他道歉。十二歲的時候,司馬朗參加經學考試,成為了童子郎,監管考試的人因為司馬朗身形健壯高大,認為他隱瞞年齡,就盤問他。司馬朗說:“我族中的親戚,幾代以來都長得很高大,我雖然稚嫩弱小,沒有仰慕高尚的德行,但隱瞞年齡以求得學業上的早日成就,這不是我想做的。”監管考試的人認為很他很奇特。後來關東地區起兵,之前的冀州太守李邵住在野王縣,那裡靠近險要的山區,就想要搬到溫縣居住。司馬朗對李邵說:“唇亡齒寒的關係,怎麼會只有虞國和虢國呢,溫縣和野王縣也是這樣的;現在您離開野王縣而到溫縣居住,只是躲避了早上滅亡的時間罷了。況且,您是百姓的希望所在,現在敵寇還沒有來到您就先搬走,山區這一帶的州縣一定會很驚慌,這是動搖民心並且開啟的違法作亂的根源啊,我暗中為郡中百姓憂慮。”李邵沒有聽從他。邊境地區的山區百姓果然發生了動亂,往內地遷移,很多人加入了劫掠的隊伍中。當時董卓將天子遷移到長安,董卓趁機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這時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和天子前往長安,因為天下都紛紛擾擾,他就讓司馬朗帶著家中老小返回本縣。有人誣告司馬朗想要逃走,將他抓起來帶到董卓面前,董卓對司馬朗說:“您和我死去的兒子一樣大,但你卻這樣辜負我!”司馬朗就說:“明公憑藉超出世人的德行,在現在這樣動亂不安的時期清掃消除那些奸邪之人,大力推舉賢才,這實在是虛心求教、深謀遠慮,將要使國家得到發展的啊。您的威勢品德越來越高,功績越來越卓著,但現在戰亂越來越嚴重,天下州郡都混亂不堪,四境之內,百姓無法安居樂業,都拋棄自己的房屋產業,四處流離逃往。雖然四面城門都設定了門禁,加重對這種做法的刑罰,仍然沒有能斷絕停息,這是我之所以憂鬱的原因。希望明公能觀察借鑑過去的事情,多加思慮,那您的美名就能和日月相等,即使是伊尹、周公也不能和您比肩。”董卓說:“我也明白了這個道理,您的話很有意義!” 

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到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里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後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諮,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滎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鈔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飢,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

【譯】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會滅亡,擔心會被董卓留下,就散發錢財以賄賂董卓手下辦事的人,請求讓自己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後,對鄉里的父老鄉親說:“董卓違背正道,被天下人仇恨,現在正是忠臣義士振作精神有所作為的時候。我們這個郡和京城邊境相連線,洛陽的東面有成皋縣,北面靠近黃河,天下那些發動義兵討伐董卓的人如果無法前進,就一定會停留在這裡。這是兵家必爭的重要地區,是很難安定生活的,不如趁著現在道路還暢通,帶領家族中人往東遷到黎陽。黎陽有士兵駐守,那裡的趙威孫曾和我們鄉里人有姻親關係,他正是那裡的監管軍營的人,負責統率兵馬,足夠主持事宜。如果後面再有什麼變故,再慢慢觀察也不算晚。”父老鄉親眷戀故土,沒有人跟隨他,只有同縣的趙諮。帶著家中親屬和司馬朗一同前往。後來過了幾個月,關東地區各地州郡紛紛起兵,幾十萬人馬都聚集在滎陽和河內。眾位將領不能統一意見,縱容士兵四處劫掠,死亡的百姓超過一半。很久之後,太祖和呂布在濮陽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中親人返回溫縣。那一年發生大饑荒,百姓人吃人,司馬朗收留撫卹族中親人,教導訓誡各位弟弟,沒有因為世道敗壞就放棄自己的責任。

年二十二,太祖闢為司空掾屬,除成皋令,以病去,復為堂陽長。其治務寬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時,民有徙充都內者,後縣調當作船,徙民恐其不辦,乃相率私還助之,其見愛如此。遷元城令,入為丞相主簿。朗以為天下土崩之勢,由秦滅五等之制,而郡國無蒐狩習戰之備故也。今雖五等未可復行,可令州郡並置兵,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於策為長。又以為宜復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業,難中奪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宜及此時復之。議雖未施行,然州郡領兵,朗本意也。遷兗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食,儉以率下。雅好人倫典籍,鄉人李覿等盛得名譽,朗常顯貶下之;後覿等敗,時人服焉。鍾繇、王粲著論雲:“非聖人不能致太平。”朗以為“伊、顏之徒雖非聖人,使得數世相承,太平可致”。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徵吳。到居巢,軍士大疫,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遺命布衣幅巾,斂以時服,州人追思之。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後。遺薨,望子洪嗣。初朗所與俱徙趙諮,官至太常,為世好士。

【譯】司馬朗二十二歲的時候,被太祖徵召為司空掾史,擔任成皋縣令,後來他因病辭官,又重新被任命為堂陽縣長。司馬朗處理政務寬厚仁德,不施行鞭刑或者杖刑,百姓也沒有違反禁令。之前,有百姓搬遷到都城內,後來朝廷下令堂陽縣製造船隻,那些搬走的百姓擔心司馬朗不能按時完成,就相繼暗中回來幫助他,他被百姓愛戴到如此地步。後來司馬朗被提升為元城縣令,又入京擔任丞相主簿。司馬朗認為現在天下四分五裂的局勢,是因為秦朝廢除了五等爵位制度,而各地郡縣封國也沒有射獵活動以演習戰爭的準備。現在雖然五等爵位制度還沒有能重新施行,但可以下令各州郡都設立兵馬,對外防備少數民族進犯,對內威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他又認為應該恢復井田。過去是因為百姓各自有流傳了好幾代的田產,很難突然間收歸國家,所以一直到今天都沒能施行。他的建議雖然沒有實施,但各州郡都有統率的軍隊,就是司馬朗原來的想法。後來司馬朗升遷為袞州刺史,政策教化得到大力推行,百姓都稱讚他。即使是在行軍作戰的時候,司馬朗也常常是穿粗陋的衣服,吃簡陋的事務,用節儉做為部下的表率。他很喜歡有關禮教的經典,他的同鄉李覿等人聲名威望都很高,但司馬朗經常貶低他們;後來李覿等人身敗名裂,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眼光。鍾繇、王粲在文章中說:“不是聖人就不能使天下太平。”司馬朗認為:“伊尹、顏淵等人雖然不是聖人,但讓他們的思想能流傳數代人,也能獲得太平。”建安二十二年(217),司馬朗與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討吳國。大軍行進到居巢時,軍中士兵遭到嚴重的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軍營,為士兵們送藥。後來他染上瘟疫去世,去世時只有四十七歲。他去世前交代只穿布衣,束髮不帶冠,穿著平常的衣服入殮,州里的百姓都追念他。明帝登基後,賜封司馬朗的司馬遺為昌武亭侯爵,封邑一百戶。司馬朗的弟弟司馬孚又將自己的兒子司馬望過繼給司馬朗,以延續後代。司馬遺去世後,司馬望的兒子司馬洪承襲爵位。當初和司馬朗一起搬遷到黎陽的趙諮,做官到太常,是當時很好的官員。

1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