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興安魁星樓始建於明嘉靖初,為學宮之華表
魁星是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在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魁也為第一的意思,“魁星點鬥,獨佔鰲頭”是舊時對高中科舉狀元的美稱,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魁星文化早見於漢代,起源無考,盛於宋代,明清沿襲,至今仍有崇拜。中國魁星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多地都建有魁星樓。
興安縣魁星樓其建造和修復在乾隆和道光年間《興安縣誌》書中多有記錄,幾次重修,多有記文、祝文、樓址留圖留存,詳細記載了魁星樓的興盛圮廢。據記錄,興安魁星樓最早建於嘉靖初年(約1522年)。乾隆五年(1740年)知縣黃海修纂之《興安縣誌》記載:“攀桂橋在縣東門外,水自雙女井溪流至灕江東畔,築堰引流,橫過北街。明嘉靖初,橋上建魁星樓,為學宮華表。”
至乾隆五年,興安魁星樓已經歷218年風雨,毀壞多年了。因此,黃海進行重建,他在其《重建魁星樓記》裡,這樣說道:“攀桂橋之上有魁星樓焉,傾圮年久,邑無以祀大魁之星也,非一日矣。”黃海剛來興安任職知縣之時,就想重建魁星樓了,但是,因為財力不足,沒有進行。後來,黃海要修縣誌,紳士里民慷慨資助,“辭之不能,受之不敢”,於是就拿這些捐資來重建魁星樓。當時,原本是打算在舊址營築的。但是,需要拆毀兩旁房屋鋪面一半以上,“甚者柱礎當門,出入不便”。
黃海是個親民愛民的父母官,考慮到修建魁星樓“欲利在士,而先不利於民”,因此,他沒有堅持在舊址修建。他相度地勢,選擇搬遷到古學宮之前,即縣東門外白雲橋邊重建。這個選址,既符合輿地學之佈局,“於左側為文峰,且樓當孔道,為入城第一關鍵,如金鎖焉;樓俯清溪,為出水中流砥柱,如羅星焉”。又於仕於民“兩利”,“為邑之士利者,更以為邑之民利矣”。當時,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說:“樓向在攀桂,則南渠七虹橋為其七星,遷之而樓閣既移,七星漸遠。”黃海知縣不為所動,最後說服了不同意見者。“古時學宮建立,文昌與魁星並崇,文昌有閣,則魁星不可無樓,以一樓補學校之闕典,亦以一樓成邑治之規模。”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乞巧節”,也是魁星華誕,興安人民在魁星樓舉行祭祀活動,大擺酒席,熱鬧非凡。黃海知縣還親撰《魁星樓祝文》,曰:“惟神!筆花吐麗,高踞魁垣,邃淵神鯉,翰海洪鯤,揮毫一點,立超龍門。初秋七夕,獻壽奉罇,巍樓百尺,舞拜聲喧。神其默相,文運日蕃,趙王鼎甲,出我臨源。”
魁星樓建成之後,興安“自此民生益厚,比戶讀書,文運日致,昌隆以鳴,國家之盛,將鳳鳴在竹,鰲立於峰,鄉稱取士,與峰號狀元者霎時應運而起”,促進了全邑教育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三十餘年後,到乾隆四十三年,風雨飄搖,魁星樓已經陳舊,缺乏壯觀之勢。於是,興安縣教諭曾琪在為狹小的文昌祠外門增修高大之時,重葺魁星樓,並作《修魁星樓記》。重修過的魁星樓比過去更加巍然挺拔,“煥然規模,氣象崇宏”。曾教諭攜諸生登樓憑眺,但見:“東有狀元峰,文星超拔與魁星彩筆高騰相輝映;西有點燈山,藜光燦爛遠射樓中;北俯湘水,迴環九曲,舳艫銜尾,楚粵交通,想見古人鑿渠修陡之功,而利賴無窮;南望城郭,煙火千家,萬里橋頭,酒樓近水,肩摩行旅多怡然醉飽之風,居然三湘以南一都邑也。”自此民奠基居,士興其運,科甲昌盛,旋歌四起,一派繁榮之象。
至嘉慶十二年,又過去二十多年,魁星樓又“風搖雨敝,棟宇摧崩,磚瓦傾圯,非所以妥神而壯風景也”。於是,知縣董儲看見心痛,捐出俸祿,命吏員蔣先耀、街民鄒兆麒、兆學、郭惟元、陳達秀,力肩修葺。同時,得到眾多紳士資助。不數月,魁星樓煥然一新。董知縣作《修魁星樓記》,其中有云:“至於斯樓之盛,則狀元峰遠峙於前,點燈山照耀於後,左臨城郭,右挹湘源,雙洪映帶,臨源勝景,斯樓佔之,行見秀氣所鍾,地靈人傑,從茲文風丕振,科第聯翩,將與山水俱麗也,詎不盛哉。”
董知縣《修魁星樓記》碑今猶存靈渠四賢祠內,成為興安魁星樓修建歷史中唯一倖存的文物。為了管理好魁星樓,在清代,縣政府還劃撥給魁星樓田產,由專人管理和收取租金,以確保執行開支。魁星樓田主要在漠川和金坑,合計可收租銀四兩三錢二分九釐。每年舉辦七月初七日慶賀魁星華誕酒席,學宮前房租並魁星樓值年當事還可收取租銀四錢。
興安魁星樓最後毀於何時,史志均無記錄。1956年11月27日,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在龍勝縣和平鄉龍脊村蒐集到一份珍貴的《徵收燈油糧銀合同書》,是民國六年(1917)十月初五日由興安縣魁星樓值年徵收員與龍脊茅城甲長訂立的協議,這可以證明當時魁星樓還存在。
今生——重建之魁星樓,成為興安縣歷史文化新地標
2020年7月6日上午,興安縣歷史文化新地標——縣城湘江左岸魁星樓歷史人文園林景觀正式開放,它串聯起白雲亭、攀桂橋、濂溪坊、雙女井溪,成為湘江沿岸層次豐富、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建築群,為文化興安再添新亮點,為興安休閒旅遊又增新去處。魁星樓,無疑成為縣內外遊客最喜歡去的打卡地之一。
早在2017年,中共興安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輝映的廣西文化名縣目標,以城市棚戶區改造為切入點,啟動魁星樓白雲驛歷史文化街區建設,以傳承興安歷史文化,弘揚興安人文精神,振興興安鄉梓教育,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內涵,培養興安文化自信,打造新的文化地標,決定恢復重建明嘉靖初年建於城東的魁星樓、白雲驛、白雲亭及攀桂橋。該專案自2018年9月開工建設,2019年10月完成主體建設,後又歷經幾個月的精心裝修和文化布展,魁星樓等終於建成開放。
魁星樓等歷史文化景觀位於興安縣城湘江左岸,湘江大橋西南側,靈湘路東北端,雙女井溪匯入湘江的入水口區域,地勢平坦,憑眺十里湘漓,煙波浩渺,盡收眼底。專案總佔地面積約18000㎡,主要建設魁星樓、白雲驛、白雲亭、濂溪坊、攀桂橋及附屬配套園林、夜景燈光工程等。其中魁星樓高33餘米,建築面積2405平方米,共3層,為明代早中期建築風貌,翹簷碧瓦,迴廊花格,高大氣派,是興安縣城規劃格局歷時性時空軸線上最重要的仿古建築。
魁星樓周圍,還有白雲驛緊鄰,它也是明、清時期木結構建築風貌,分為驛站和驛館兩個區域,建築面積1267平方米,為江南園林風格。有白雲亭位於北端入口景觀廣場,為觀江景之亭閣式建築,建築面積38平方米。北側有攀桂橋,跨越雙女井溪,橋長10米,是連通白雲亭園林廣場與魁星樓的重要景觀步行橋和主要人行通道。
為傳承歷史文脈,展示興安悠久歷史和文教藝術成果,展示魁星樓的現代設計理念與建設過程,豐富魁星樓的文化內涵與看點,其陳列布展內容經過廣泛收集整理與精心設計,分為五個部分。
其中,基座層展示興安魁星樓歷史及魁星文化、魁星樓設計理念與建設過程;一樓為大型國畫《十里湘漓圖》,展示興安兩千年曆史演進,江河依舊,山鄉鉅變;一二樓間夾層為興安歷代至今教育展,展現興安尊師重教、文化興盛的歷史;二樓為《魁星樓賦》,頌揚文化興安、山水興安、大美興安,描繪“孰謂地靈鍾秀異,美哉風物見興安”的美麗畫卷與“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的情懷;二三樓夾層為興安文學藝術展,展示兩千年來興安人吟興安、全國各地的遷客騷人吟興安的詩韻;三樓為《天下文章》,展示歷代仁人志士頌揚興安,抒發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激勵興安兒女立足華南之巔、胸懷壯闊,追隨湘漓善水,源遠流行,壯懷激烈,敢作天下文章。
興安魁星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得以重建重生,將會光芒四射,譜寫更加燦爛輝煌的時代華章。興安魁星樓的前世今生,可以說見證了興安科舉興盛和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歷程,也是興安社會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見證和縮影。
興安魁星樓,乃興安一座名樓也,它與興安歷史文化共浮沉!
(2020年11月23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