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我們從課本里學到的《桃花源記》,是說陶淵明塑造了一個理想型的世外桃源,那裡的人豐衣足食、與世無爭,過著詳樂平和的日子。小時候覺得這地方很美好,可隨著後世對陶淵明創作背景與創作意圖的深層次解析,小解這才發現了隱藏在這個美好故事背後的恐怖真相。

首先,我們來講《桃花源記》最大的一個漏洞。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這是桃花源人的自我介紹,他們從先秦時遷入此地,直到東晉才被漁夫發現,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與世隔絕500年有餘。可是,他們穿的衣服卻與外面的人一樣,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就不對了啊!

我們知道,魏晉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疊起,東晉又罹患五胡亂華,漢人的生活受到了胡人的深遠影響,直到隋唐的執政者包括楊廣、李淵等都有少數民族血統。因此,當時漢人的服飾也逐漸胡化,雖然不完全一致,但也絕不可能與桃花源人穿的秦衣一個樣!

那麼,陶淵明的文章裡為何會出現這麼明顯的矛盾?難道是他邏輯不夠縝密,是他失誤了嗎?小解認為不是,相反這或許是陶淵明特意留下的一個突破口,目的就是為了使讀者揭開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目前學者普遍認可的觀點是,桃花源代表的是作者對安寧美好世界的嚮往,是理想中的烏托邦世界,與當時東晉統治下戰爭連年不斷、百姓民不聊生的現實形成了顯著對比。可是當我們換一種思路去看待桃花源這個地方時,得到的結果卻是更加合理。

那就是:桃花源並不是人間,而是死後的世界,漁人誤入了死後世界。接下來我們羅列幾點分析。

其一,漁人自桃花源歸來後,是“處處志之”,一路做了標記的,可後來太守領著大部隊再次尋找時,卻怎麼也找不到了,難道一群人的搜尋能力還不如一個漁人?這隻能說明,桃花源根本就不存在。

其二,漁人最初發現桃花源時,“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而且這裡“初極狹,才通人”,這些特點都非常符合墳墓的特徵,圓錐形的外型看起來像一座小山,且入口非常狹窄。

而之後漁人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他的幻覺,他可能被古墓中長期積壓的瘴氣所迷惑,因此才有了後面的故事。並且,在漁人進入之後,發現這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土地平整,房屋也排列得相當整齊,這又與大型古墓的內部構造相一致。

魏晉時期,戰亂頻發,不少人都選擇外逃避難,而且有能力逃跑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家底殷實的大戶人家。桃花源很可能是外逃避難的人修建的墳墓,漁人意外發現了入口,又中了毒氣,因此稀裡糊塗地就進去了。

其三,在接近桃花源時,漁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樹在古時候有辟邪的功能,經常被當作陰陽兩間的連線,而且桃花飄落的季節大約在四月前後,正值清明節,那麼這“落英繽紛”究竟是桃花還是紙錢呢?

其四,“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這麼好的事兒,為什麼劉子驥一死,就“無問津者”了?連高尚人士都去找了,普通人應該被激勵得更有勁頭才對。

因為死後的劉子驥已經去了桃花源!我們不妨來猜測一下陶淵明留這個結尾的意圖是什麼,他為什麼要提一嘴劉子驥,又為什麼說沒有人再去找桃花源?很可能時人已經知道了真相。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進行下去,似乎也沒什麼不妥的地方。志怪短文的思想本來就有很大的開放性,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能夠被輕易讀出,所以桃花源至於究竟是美好世界還是恐怖真相,那就由每個人自行判斷了。

10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她將花瓣放大千倍,一位80後女藝術家眼中的“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