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蓮》,又名《鍘美案》,在我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目前戲曲舞臺上最流行的劇目之一。
據記載此劇原始版本是梆子戲《明公斷》, 經過數十年藝術家們的不斷創造,已成為戲劇舞臺上優秀的傳統節目。
1953年,中國評劇院移植演出,深受歡迎。劇本由邱欣、杜良生整理改編,趙戈楓、席寶昆等導演,賀飛、楊培音樂設計,小白玉霜飾秦香蓮,魏榮元飾包拯。此後,很多劇種相繼移植此本,北京京劇團王雁的移植本最為知名,張君秋飾秦香蓮,譚富英飾陳世美,馬連良飾王延齡,裘盛戎飾包拯,現在風行的京劇版即出於此。以上兩個版本均有影片留世。 韓俊卿的河北梆子、郭蘭英的晉劇、崔蘭田的豫劇亦很精彩。
評劇《秦香蓮》和京劇《秦香蓮》的唱詞,其實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劇種的特色體現在了字裡行間。
白派名劇《秦香蓮》是一出頗具魅力的戲,世世代代的無數觀眾,對那個喜新厭舊、殺妻滅子的狀元駙馬陳世美,無不切齒痛罵。在民間俗語中,“陳世美”三個字簡直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
該劇之所以能深受喜愛,關鍵在於劇本是以普通百姓的心理去塑造人物的。
包公是劇中矛盾的解決者,也是最易塑造成臉譜化的人物。如果說京劇的包公突出的是包公的剛強性格,而評劇的包公則著眼於以情動人,使包公在剛烈的性格上又多了一些人情味。
“大堂”一折是全劇的轉折點,是包公與陳士美的正面交鋒。在這裡有一段包公勸陳士美認下香蓮母子的唱段。而正是這段唱,會使你驚奇地發現京劇和評劇的包公在待人處事上居然是不同的。
京劇: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莫要執迷。
曾記得端午日朝賀天子,我與你在朝房曾把話提。
說起了招贅事你神色不定,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
到如今他母子前來尋你,為什麼不相認反把她欺?
我勸你認香蓮是正理,禍到了臨頭悔不及。
評劇:
與駙馬打坐開封堂上
聽我把從前事細說端詳
曾記得咱二人打賭擊掌
我斷你家中必有妻室兒郎
這本是一句戲言何必再講
但願你們一家人團聚一堂
父子義夫妻情你怎能忘
欺君罪有我包拯一面承當
勸駙馬你還要再想再思、再思再想
難道說你是那鐵打的心腸
京劇的起句是“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這裡一開始就把陳士美當作了被審判的物件;而評劇的唱詞則是“與駙馬打坐在開封堂上”,因為此時包公與陳士美還未形成衝突,所以包公是以一種同僚的身份,平起平坐的口吻和陳士美交談,是規勸他回心轉意,認下香蓮。
京劇的唱使氣氛益加緊張,“到如今她母子前來尋你,為什麼不相認反把她欺”;評劇卻沒有采取責問的語氣,而是進一步設身處地地為陳士美設想,“父子義夫妻情你怎能忘,欺君罪有我包拯一面承當”,充分顯示出包公期望透過規勸以求和解的善良願望,及承擔罪責的俠義心腸。
但這時的陳士美仍無動於衷,從而使其滅絕人性的醜惡面目暴露無遺,善與惡形成了強烈對比。京劇的最後一句語氣更為強硬,“我勸你認香蓮是正理,禍到了臨頭悔不及”,態度堅定果斷,突出了包公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性格;評劇則不然,“勸駙馬你還要再想再思,再思再想,難道說你是那鐵打的心腸”,把包公盼望他們一家團聚的急切心情形象地刻畫出來。
因此,京劇的包公更像是真實的包公,而評劇的包公更像是百姓心目中的包公。
京劇《秦香蓮》與評劇《秦香蓮》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不同的劇種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而已。
戲曲《秦香蓮》、《鍘美案》反映了老百姓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體現了人們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從這個意義看,鐵面無私的包拯不留情面、不懼權勢,怒鍘陳世美,演繹的正是民眾心中正義戰勝邪惡,法律鬥敗權勢的心理期盼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