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如果你開啟這本書,大機率是因為缺失著什麼,書名中的慰藉兩個字給了你些許的希望,也許呢,妄想被一段話治癒傷痛,妄想被一個故事改變人生。呵,皆是虛妄。

顯然,這本書已經儘可能地去平復我們對世界的不滿和怨懟或者填補我們自以為靈魂中的缺失和殘破,全書分為六個部分,今天只想談第一部分:與世不合的慰藉。

談到蘇格拉底,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會想到的是那個不修邊幅站在街邊攔住路人探討世界真諦的矮小的肉泡眼大鬍子,也有些人會想到他在悲痛的朋友的圍繞下飲鴆而亡的畫面,還有人會想到那一幕他在生死審判中意氣昂然地告訴法官“我不會改變我的行為,雖百死而不悔”。像極了我喜歡的一首歌詞:“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

與世不合的蘇格拉底,堅守著對真理的探尋,直到生命的最後。他應該也是幸福的,有些人窮盡畢生也無法找到可以為之付諸生命的堅持。法庭給他機會當眾放棄他的哲學,但是他選擇了所信仰的真理。其後,也有多個機會逃離監獄可以免於一死,但他竟然毅然選擇直面死亡。那與世不合的我們是因為追求著什麼?還是逃避著什麼呢?也許我們的很多煩惱,可以在探索宇宙本源追求世界真諦的過程中灰飛煙滅不值一提。我們常說,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他追求的,超越了生死。​

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制度自己的觀念,那時的希臘,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規則,人們深受束縛,無論身心,所以當蘇格拉底走到大街上,拉住一位青年問他“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好東西?”“什麼是正義?”這些問題的時候,他被指責為“不敬城邦之神、腐蝕了雅典社會和青年們”。透過不斷問問題的方式讓這個社會恐慌的,蘇格拉底應該是第一人了,但是蘇格拉底並非想告訴我們,當別人指責我們時,我們一定是對的。不是大眾的譴責一定是帶著偏見和謬誤的,其實他只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這個世界大多數人相信的“公理”不一定就是真理,這個世界需要懷疑和批判才能獲得思想的自由;他只是教會我們一個方法,當我們身處社會弱勢的一方,應該在爭論和探討時把注意力放在對方得出結論的邏輯上,即使我們逃避不了遭遇反對的後果,我們至少可以免去自以為非的那種軟弱感。和他比較起來,我們與世界的格格不入是否過於膚淺了呢?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姑娘因為父母摔了她的遊戲機(當然,也有其他原因)憤而寫下微博遺書放棄生命。多麼可惜啊,未來的那麼多可能性,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而不會再有機會去經歷。其實當我們越來越成長,慢慢就會擺脫父母和親戚的評價及干涉,與其放棄生命,不如讓自己更加強大。而這個年紀,可能還不懂得,很多事無須爭論對錯,更無須用生命去報復任何人,傾訴任何事。

認為與世不合就是真理與認為與世不合就是錯誤的一樣幼稚。一種思想或行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於它是否合乎邏輯規則,我們不應盲目聽從輿論,也無需全然反抗輿論,而是聽從理智的指引,尋求邏輯的輔助,追求內心的法則。

他一生都在追求智慧,追求真理,為此寧願失歡於眾,獲罪於邦,“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蘇格拉底如是說。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遊秦淮河畔,訪王謝故居,看《上陽賦》的背景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