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題多解,簡單講就是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再具體些,就是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結構形式、不同相互關係以不同思路來解答。
蘇軾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用“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一題多解”的精髓;後兩句則從反面說明,如果不從更高的角度去俯瞰問題,那是難以全面看清問題本質的。
為什麼要一題多解呢?
因為透過分析多種解法的優劣和適用條件,一題多解可以突破許多人的認知天花板(理解與應用),使認知層級提升到分析與評價的層次。
透過一題多解,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看問題,更深入地理解問題。
關於更多認知層級的介紹,可以參考我的文章《為什麼孩子比別人努力,卻沒有別人優秀?》。
但是為什麼有些老師不喜歡一題多解而喜歡標準答案呢?原因也很簡單。一題多解?有些解答自己都看不明白,費那麼大勁鼓勵幹嘛?不如留點腦細胞乾點別的。可以說,標準答案大大降低了當老師的難度,減少了老師的工作量,當然,也限制了老師的高度。
這樣的老師,自己的認知天花板都突破不了,何談引導學生?
在沒有時間限制的條件下,不滿足於一種解法,儘量追求一題多解,對於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重要幫助,這比多刷幾道類似的題要有意義的多。
嘮叨這麼多,下面就以一道題為例,說明一題多解的意義。
這道題很有意思,我給的三種不同解法正好體現了幾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連續問題離散化、機率與對稱思維、數形結合方法。
你明天約定與A、B兩人去咖啡館,你可以預期A會在8:00-12:00之間隨機到達,B會在6:00-10:00之間隨機到達,兩人在任何時間點到達的可能性相同(服從均勻分佈),且兩人到達的時刻互不干擾(相互獨立),請問:
(1)A明天先於B到達咖啡店的機率有多高?
(2)A明天先於B一小時到達咖啡店的機率有多高?
乍一看,這題有點唬人。但一般而言,如果是離散的取值,古典機率問題都可以變成計數問題,從而有下面的近似解法一。
解法一:
先算出A和B所有到達的時刻組合數,然後算出A先於B到達咖啡館的時刻組合數,那麼用後者除以前者即可得到A先於B到達的機率。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看到這個問題,不少人會假設A和B都在整分鐘的時刻點到達。
也就是說,限定A到達的時刻為:
8:00,8:01,8:02, …, 11:59, 12:00
總計:60×4+1=241個。
限定B到達的時刻為:
6:00, 6:01, 6:02, …, 9:59, 10:00
總計:60×4+1=241個。
因此,所有的到達時刻組合有241×241種。
而在這些組合中,A先於B到達的情況如下:
:
A到達時刻 |
B到達時刻 |
小計 |
8:00 |
8:01-10:00 |
120 |
8:01 |
8:02-10:00 |
119 |
… |
… |
… |
9:59 |
10:00 | 1 |
總計 |
120+119+…+1 |
因此,A先於B到達的時刻組合一共有120+119+…+1=121×60種,從而,A先於B到達的機率為:
當然,這種解法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限制了A和B只能在整分鐘到達,這是不嚴謹的。實際上,A和B完全可以在一分鐘之內的任何時刻到達。也就是說,把連續問題離散化存在精度丟失的風險。
解法二:
除了上面的解法,如果有敏銳的觀察力,這個問題還可以這麼考慮:
A的到達時間為8:00-12:00,如果A在10:00-12:00之間到達,那麼A不可能先於B到達,也就是這一半的情況A不可能先於B到達。
剩下考慮A在8:00-10:00間到達的情況。
此時,如果B在6:00-8:00間到達,那麼A也不可能先於B到達,因此只有剩下的1/4種情況即B在8:00-10:00到達時,A可能先於B到達。
當A和B都在8:00-10:00到達時,兩人誰先誰後的可能性應該一樣,因此,A先於B到達的機率為1/8。
整個分析過程可以畫成如下的樹形結構。
當然,這個問題中,正好每個分支的可能性都是1/2,如果稍微改變一下數值,那麼得稍微用點條件機率的乘法。
解法三:
第一種方法雖然能給出估計的機率,但問題是到達的時刻並不一定是整分鐘,後面還可以是8:03:01這樣的,甚至,還可以是1/10秒或更細的時間粒度。實際上,這就涉及到離散和連續的問題。到達的時間應該是連續的任何值。這是不是讓我們聯想起了數軸上的點呢?數軸上的點可以表示整數,也可以表示任意的數。
因此,如果我們設A的到達時間為x,B的到達時間為y,那麼A和B的到達時間組成一個二元組(x,y),取值分別在區間[8:00-12:00]和[6:00-10:00],從而,可以把它看成如下圖所示的平面上的一個點。在這個圖中,A先於B到達的區域為圖中橙色所示的區域,而剩餘部分則為B先於A到達的區域,45°線段表示的是A和B同時到達的情形(注:線段是沒有面積的)。因此,計算A先於B到達的機率就轉換成了計算橙色區域面積佔整個長方形的面積之比。顯見,這個比值為1/8,即A先於B到達的機率為1/8。
第二問中,要求A先於B一個小時到達,那45°的斜線還需要再往上平移1個小時,從而機率只有1/32。
可以看到,最後這種方法是數形結合的一個絕佳例子。
為大家精選了12篇必讀文章。
深度好文:小學數學應該學什麼,怎麼學? 一個數學學霸爸爸輔導孩子的心路歷程是什麼樣的教育,竟要讓我們的孩子以命相搏?奧數冠軍教你如何解題(付費閱讀,買一贈一)講座影片:怎樣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進行數學思考?為什麼飛機的往返飛行時間不同?古詩詞中的數學孤獨而高冷的素數原來,毀掉一個孩子的深入思考這麼容易!沒有葫蘆也要會畫瓢, 說說我的奧數啟蒙經歷少兒程式設計,我這樣教12.李國傑院士作序推薦高考數學滿分得主新書《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